现代化的春风为什么吹不进我的家乡?如何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一直认为我的家乡是贫困县,不曾想早已是小康县,有些莫名其妙。我的老家可能与全国的许多其它乡村一样,存在农业不兴,劳动力不足的现象。现代化程度近似于“刀耕火种”,过去劳动力充足的时候,还有专门的匠人喂牛帮助乡亲们耕田,现在连耕田的牛都没有了,大部分都是靠农民用锄头犁田、翻土。粮食收割基本上也是手工,好一点用脚踩的打谷机,差一点的还在用“手板桶”打谷子。可能网友们也不知道“板桶”是个什么东西,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一个木桶,不过比一般木桶较大且是四方形的,无盖,打谷子的时候,就将“板桶”扛到稻田里,用于盛装打下的谷子。农民在“板桶”前方竖立一块竹席,为的是防止抖落的谷子撒到“板桶”外面造成浪费,在“板桶”里面放上一块用竹片编成的筛状的板子,农民将新收割的水稻往竹板上敲打,通过一次次的撞击,将谷子从稻株上分离出来,集聚到“板桶”中,当集聚到一定的数量,再用箩筐一挑,一挑的挑到坝子里面晾晒。我想这种“手板桶”的稻谷收割方式应该已经在我的家乡持续了上百甚至是几百上千年了,如今仍在使用。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如此高度的今天,我的家乡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现代化的春风吹不进农家,是什么原因,是科技不够发达?金融不够发达?我认为并不是这些客观条件不足,纯粹就是人为的。农村到底该怎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科学的论断到底该怎么理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该怎么转换?在一般决策者心中可能还有些参不透。绿水青山是否就这么在那里矗立着,它就已经是金山银山了呢?我想不是的,否则为什么广大农村群众守着这“绿水青山”几辈子仍然还是穷得叮当响,说明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的。绿水青山是圣旨,是悬在头上的尚方宝剑,但是农村群众又向往金山银山的美好生活,一般的决策者往往举棋不定,导致农村的发展迟迟不见起色。
绿水青山是乡村发展的底色,而金山银山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然已经对乡村做出要保持“绿水青山”的根本性要求,那么乡村人民就必须要能从“绿水青山”的根本性作用中获利,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同样是神州大地,农村也应该大搞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没理由通过限制乡村的发展来维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不是对立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合二为一的。那么如何将二者合二为一?我认为重新定位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最主要应该具备的就是两个作用“绿水青山”的宏观“环境改善”作用和“金山银山”的微观“生态宜居”作用。农村的“环境改善”作用需要得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进而获得其它地方的支持和转移支付。这些支持和转移支付将用以推动乡村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进行转变,这个转变并非转变为高楼大厦的城市化建设,而是转换成为“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将退耕还林政策与生态宜居相结合,把农民转变成为新时代的“生态产业工人”,把农村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健全、生活保障有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宜居之地。”的生态宜居建设。如此既能保持乡村“绿水青山”的底色,又能保证乡村人民过上好日子,既是转变也是融合,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真正的合二为一!
说到“转移支付”,很多人心底就不痛快了,认为农村人又想白白占人便宜了。“转移支付”不过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而已,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让发展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到乡村来,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城市。乡村最需要的目光是资本的目光,不管是国家投入也好,社会资本也好,没有资本的介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要合二为一的来看,有时也要分开来看,要保持乡村的绿水青山,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是重点,要实现金山银山,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重点。单靠政府来推动乡村振兴,我认为术业有专攻,一些领导不一定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有可能会人为的延误乡村发展的时机。政府将大方向保持好了,更多还是应该交给市场来为乡村振兴进行资源配置,将现代化真正的融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