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曾氏武馆 曾经名扬川西 高祥君 图/文 清道光年间,临济已是邛州茶马古道南隅的商贸重镇,商贾云集,是出蜀地而通名山、雅安,西行天全、打箭炉(今康定)的重要“旱码头”。货物大量进出临济凉水村,这一旱道商路常有土匪、强盗出没,抢劫商家货物,本地殷实户也屡遭入室侵扰。为抵御外侵、保家防身,曾姓族人在凉水村开设了武馆(当地人称武棚子),收徒甚众,特别是出了十几个(有的说是四十多个)武举人之后,曾家武馆就名扬川西。整个武馆由一处武馆宅院和一个跑马场、射箭坪两部分组成。 据村民介绍,开设武馆至曾显斋这代,武馆宅院的规模就已气势恢宏。三道龙门子(院子大门)外,两棵一人不能合围的大桢楠树拱卫院门左右,加上头道龙门子上高悬的“鹏程万里”匾,更增添了武棚子的威武与气势。头道龙门子内建有十分讲究的屏风,一看便知是道风水屏风,解决入门就将宅院内庭一览无余的弊端。二、三道龙门子之间的院坝是练徒手、兵器武术之地,第三道龙门子内才是宅院,内建横排五间厅、室,两边转角各有两间侧房。据当地住户指认原武馆宅院基址规模,实地测得:第三道龙门子内的宅院长约35米,进深约15米;从第一道龙门子算起,整座武馆宅院的总面积约在1500平米左右(约2.24亩),其势可见。经村民带领在武馆宅院旧址的几户农家围墙脚和家中找到了几个方形磉礅(柱脚石,每边38厘米)与练武用的石锁(180斤)、石哑铃(单个30斤)、石杠铃(单个50斤)、石耍礅(200斤)等原器物,让人感受到当年浓浓的练武气息。 当时,在武馆宅院的右后面,即现在的王山至临济高速路之间,修了一个专门训练骑马、射箭的跑马场和射箭坪,村民告知总占地面积约30亩左右。随当地村民实地勘查,原跑马场和射箭坪的部分围墙与隔墙清晰可见,60-70厘米厚、40-50厘米高的卵石墙脚上夯筑50厘米厚的土墙,虽经200多年风雨的侵蚀,有几十米遗存残墙还高达1.4-1.5米,跑马场和射箭坪的围墙大致合围成方形,每边不少于500米,基本印证了村民们的估计面积。在围墙之外就是茶马古道,古道遗迹、路痕依稀可见。 村上多名老人回忆,他们少年时就曾听长辈讲:清朝时期,曾家武馆先后教授门徒几百人,考取武举人的就有十多人。本族的曾廷栋就是其中之一,于道光癸卯年(公元1843年)考取武举人,省上赠匾挂于厅堂门上(上年纪的村民都曾见过此匾),可惜此匾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曾显斋的马夫吴安邦,不仅考取武举人,还进入殿试,夺得武进士;因此,吴家门前才树立了双斗桅杆(一般人家只能立单斗桅杆),以彰其荣耀与地位。这些武举门徒为临济凉水村的曾家武馆挣得了荣耀,使其声名大振,广播川西。 2018年8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