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客们利用了的童谣(古代美)
童谣和童谣谶语
童谣在现代社会就是儿歌,它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
而在古代,童谣却有两种:一是儿歌,二是政治预测歌谣。
我们在读古籍(如《二十四史》《三国》《水浒》)时不难发现,有一种童谣反映的却是政治预言,规范的说法就是谶语。
什么是谶语(chèn yǔ)呢?即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通俗地说就是指提前说出、事后应验的话。
童谣谶语的合法性
在原始社会,很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都令人无从捉摸,尤其很多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性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鬼神”思想便乘虚而入,因此人们总以为每个人都被一个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这种力量就是“鬼神”。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开始信奉、敬畏“鬼神”。到了汉武帝时代,这种习俗更加合法化。由于汉武帝重用儒家董仲舒,“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一个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说。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皇帝自称“天子”,意思是上天的儿子,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如刘邦的身上有七十二颗大痣,慈禧脚底有特别的痣,朱元璋脚踩七星,刘邦走到哪里,那里就有彩云出现)。
政客们为什么要编造童谣谶语
政客们大多出生卑微,势单力薄,无权无势,在社会上没有影响力,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抢,没有炮,打仗只有冲锋号”(如刘备是卖草鞋出身的)。为了某种政治目的,他们一方面自己出面或授意部下抛出自己是某某名人的后代(如刘备号称皇叔,“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
但只有这点还不够,他们还迫切寻求天命鬼神的帮助,都想利用童谣谶语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以此来欺骗人民,并妄图借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童谣谶语的种类和用途
在历史上,政治童谣的种类可分为四类:预示型童谣、政治态度型童谣、军事谋略型童谣和起义舆论型童谣。
如陈胜起义前,一方面冒充自己是秦始皇的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另一方面制造合乎天意的政治舆论(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再如黄巾军起义前的诗歌也是制造制造合乎天意的政治舆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就是:汉王朝理当灭亡,黄巾起义应该取代它,就在中平六年,起义军起义的那一年,天下就会太平了)。
方腊起义时,一方面借助宗教(明教)来煽动造反,一方面抛出《推背图》诗歌,表明自己称帝也“合乎天意”----“十千加一点(方),冬尽(腊)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十千(等于一万)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始称尊”,冬月尽,乃腊(月)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后两句意思是:占据江南八郡,隔着长江天堑,又比淮西差多少来去)。
黄巢、李自成和洪秀全造反也使用了类似手法。
童谣谶语除了用于起义的政治宣传外,也可被政客们用于推翻朝中人物或迫害某人作理论铺垫。
如,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人们苦不堪言,政客们就编造童谣---“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大意是“董卓该死”)
如,《水浒》中的黄文炳为了杀死宋江,就编造童谣----“耗国因家木(宋),刀兵点水工(江)。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大概意思是:宋江纠结三十六个匪徒在山东造反,祸乱朝廷)”借助童谣谶语合乎天意的说法逮捕法办宋江。
总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童谣谶语,只要我们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态度去学习,收获也是很多的。
说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