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339|评论: 2

三苏出生地探讨系列三:也谈三苏出生于拨股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前言:
    三苏尤其是苏轼是眉山市人的骄傲,但是至今他们的出生地仍然是一个谜,大凡眉山人都觉得有点惭愧,这是一个亟待我们这一代人解决的问题。有人自以为搞“清”了,但有诸多疑点摆在面前又无法解释。专家学者固然有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我觉得发挥群众智慧,对加速解决这一问题应有好处,所以我提议来一个大家谈三苏出生地的话题。现在我先来谈谈三苏出生地的看法,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如有不同意见者,请不要太急,把原文看清楚了再说。

                  也谈三苏出生于拨股祠
    我曾论证过 ,施宿说东坡“生眉山县纱縠行私第”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有三点:1、没有三苏及其同时代的人的文字为证是孤证,2、施宿写年谱的所在地已经没有调查对象了,3、施宿从来没来眉山调查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施宿的结论不可靠。
    三苏不是生于眉山城“纱縠行宅”(三苏祠)那又是生于何处呢?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出生于拨股祠,我也赞同,但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因此我也想谈谈三苏出生于拨股祠。
这个观点还得从苏坟园说起。苏坟园,确凿系三苏家、家族坟地——祖坟园,在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现叫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苏洵的高曾祖(苏洵叫“高祖”)苏釿埋在那里,苏洵《苏氏族谱亭记》“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可证。曾祖苏祜,祖苏杲的坟墓均葬在那里,苏序死后也抬回去埋在那里,苏轼《苏廷评行状》苏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可证。先祖,苏洵只确认其高祖苏釿及其以下共四代,“先茔”二字,应该指苏祜、苏杲,苏序埋在父祖坟侧,应该合理。后来,苏轼之孙、苏迈之子苏符也抬回去葬在那里①。苏符官至礼部尚书。苏洵还为其高曾祖苏釿始的苏家编了一部小宗《苏氏族谱》,在族谱中还写了《谱例》、《族谱后录上篇》、《族谱后录下篇》、《大宗谱法》等文章。苏洵在《族谱后录上篇》说:“自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其间世次皆不可纪……高祖之上不可详矣。”现在据考:其眉山的一世祖是苏份,是苏味道的二儿子,苏洵是苏份的第九代孙。
    家族坟地应在家族聚居地不远,一般在房前屋后,不超本村,外出外迁死后回葬的也在此范围。整个家族不可能住眉山城,死了又抬到四十几里以外的修文乡安道里去埋。由此推理:苏家在眉山的一世祖苏份,应落户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买地居住,繁衍子孙。三苏祖先定居修文乡的原因,是否与励志的乡名有关、也不得而知。后来苏家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也陆续有迁走的。三苏一支也在那里,是后来或许是拨股祠附近有石佛的氛围(三峰山和有石佛的山均有石佛,而且不远处还有陈沟摩崖石佛造像,这正符合苏家崇佛的理念),也或许跟石昌言家的关系才迁到拨股祠的,据苏洵说石昌言进士“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其家肯定也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三苏家祖先“择邻处”,才选择迁到拨股祠,或人佛二者兼有之。安道里距拨股祠约二十里这样也很合规律,易于人理解。附带说几句:三苏家及石昌言家,当时虽在丹棱辖区但仍属眉山管。这种行政交错我把它称为“飞户”,比如解放前远在洪雅县瓦屋山下的炳灵乡,就有几户人家属丹棱县管,这些人要填籍贯也是个难题,也只有填丹棱了。
    回头再说三苏的出生地,三苏的许多诗文虽未明说,但都指向了、有的甚至肯定了农村里的拨股祠。苏轼《苏廷评行状》说:“公(苏序—引者注)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乡闾:即乡里。乡里,家庭久居的地方,指小城镇或农村——现代还有这种用法,如:我们是乡里乡亲的。眉山城既不是小城镇也不是农村,所以“于乡闾”就是指在农村,这也可以和赵德麟所编《侯鲭录》里的“在乡里”印证。所以苏序的“精识远量”,只是在农村里传闻,也说明他的“精识远量施于家”的“家”是在农村里的拨股祠。苏洵《自尤(并叙)》也说他“幼居乡闾”,也证明他的家在农村。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说,苏序“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也是把三苏的“家”放在农村里说的,也指三苏的家在拨股祠。欧阳修《老苏先生墓志铭》:“君(指苏洵—引者注)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苏洵的“行义”是在家修养,信任在农村里。可见苏洵的“家”是置于“乡里”(农村)的,即“家”是在农村里的拨股祠,“宦学四方”前三苏都住在那里,不是在眉山城。苏洵又在《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说:“丈夫正多念,老大不自安。居不能乐,忽忽思中原。慨然弃乡庐,劫劫道路间。”他的“家”是“乡庐”。乡庐,乡下简陋的房屋,苏辙《葺东斋》的“弱冠衡住”和“生来乏华屋”可以印证。庆历五年(1045年),已经37岁的苏洵“老大不自安”了,要“宦学四方”,才“慨然弃乡庐”,离开了农村拨股祠老家。苏洵《祭亡妻程氏文》“我归旧庐,无不改移。”旧庐,指乡庐。苏轼《和归去来兮辞》说:“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先人之敝庐,先人留下的破旧简陋的房屋。“乡闾”、“乡里”、“乡庐”、“旧庐”、“敝庐”、茅屋、“乏华屋”皆指向农村拨股祠老家。辩之者曰:此乃三苏自谦之辞也。他们自谦吗?同是一个说生于拨股祠是“吾生溪山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的苏辙,说眉山城三苏祠则说“我生犹及见大门,弟兄中外十七人。两家门户甲乡党,正如颍川数孙陈”,何等气势,哪有自谦意味?这就说明描写拨股祠并非自谦之辞,而是农村拨股祠老家的真实写照。
    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第五首说:“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bǔ,选择)。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逝(通“誓”)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故山(旧山,指家乡)岂不怀,废宅生蒿穞(lǚ谷物等不种自生的)。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有人说,诗中的“石佛山”是指徐州某地,并言之凿凿地考证出“石佛山南路”和“尔家川”在何处,而且舆论声势甚大。这种说法,有两处是过不去的。其一是“归耕”。归,返回。归耕,返回家耕田,指辞官还乡耕田。返回耕,是说原来在家乡耕田,出去做官后又辞官返回到家乡耕田,这才准确。苏轼苏辙就有青少年时代躬耕的记录,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少而躬耕,老复其真”可证。估计是在学习之余,做些送稻秧苗、除草之类的活。苏轼的“归耕”,就是决心辞官返还老家耕田(“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徐州某地能这样吗?其二是最后四句诗。最后四句诗,意思是苏轼怀念故山,不过废弃的宅子已经生了野蒿稻,但是“复舍此而焉求(反诘句,意为回废宅是唯一的选择)?”他决心像陶渊明一样,返回“故山”耕田,过隐士生活。他就害怕像朱仲卿(朱邑)一样,死后都不回故乡,埋在有功之地,受人顶礼膜拜(苏轼不居功,比朱邑的思想境界高得多,甚至比现代许多人都高)。对徐州某地来说,苏轼怎么能有这种想法?要符合诗的内容的,就只有眉山三苏场北、拨股祠近处的、那个有石佛的山了。那个山不仅与上面所述两处符合,而且山下的坝中还有“山泉宅龙蜃”的山泉堰渠,也有“平地走膏乳”的肥沃良田。你可以动贵步前往,亲身体会一下,苏轼的诗是怎样奇妙地描绘那个地方的,你就清楚了。当时,苏辙不想回故乡(也许怕年龄大,“故岑”太偏僻,太艰苦),他的和诗是在洗白苏轼的归耕念头,“尔家川”都洗白成尔姓家的田,故不能用来解释苏轼的诗。哎呀,绕了一圈,还是回头来说诗的内容。这首诗苏轼在和苏辙商量、说自己的打算。苏轼说,返回家耕田哪个时候决定呀,他已经选择了田和舍,选择的田在哪里呢?在“石佛山南路”②,理由是下面有“你家的坝”(“尔家川”),条件非常好(“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他决心要解下簪子和官印,卖了宝剑来买耕牛的用具(犁头、耙子之类);选择的“舍”呢?是常常怀念的“故山”(苏辙称“故岑”,当时无名,三苏成名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故山”人为了纪念三苏,才改名为凤凰山,意为小山里飞出金凤凰)那里的宅子,不过废弃的宅子已经生野蒿稻了。苏轼明确了他的“废宅”地址、是在有石佛的山那里。据眉山市地方志学会顾问赖正和先生考证,石佛山具体位于三苏场的北边。那个山叫狮山,原有庙宇有和尚,在解放前就已经破败,有些较大的石佛,解放后都还存在,倒在山地里,无人在意。当地人说,传说这里有个人在外做了大官,这里的坝和狮山(误传为私山,私人的山)都是他家的。这里距拨股祠约一里。这个地方才符合苏轼的“余本田家”(《跋李伯时卜居图》)、“余之世农”(《题渊明诗二则》)之语。苏轼在《监试呈诸试官》宣称“我本山中人”。本,原来。我原来是山中人,这不像是眉山城的人吧,倒像是农村拨股祠的人。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更说:“轼朝生于草茅尘土之中”。苏辙《葺东斋》简直就说:“吾生溪山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他们都说在溪山间的茅草屋里出生(即“生于草茅尘土之中”)并居住,三苏祠不是这样,而只有苏家没有富以前,在农村拨股祠出生居住才是这样。三苏在拨股祠的成长过程,他们及同辈的人也有描述,苏洵说自己“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见《送石昌言使北引》),接着他就当了十年老山农,他《上皇帝十事书》称自己“臣本田野匹夫”,“洵有山田一顷”(《上田枢密书》),“昔者倦奔走,闭门事耕田。蚕谷聊自给,如此已十年”(《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 见《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苏辙在乡下读书、躬耕、放牧牛羊、种松等叙述得更为详尽,如《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等。他人之述备矣,恕不重复。拨股祠到底运作到何时呢?三苏从眉山走后,苏洵的妻子程氏也回拨股祠去操守三苏祖业,给三苏减少负担,留一条退路,司马光评价说“富不以为其子之累”即指此也。程夫人最终死在拨股祠,即苏洵所说的“乡庐”(“旧庐”),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乡里,指农村拨股祠。这说明至少嘉祐二年(1057年)拨股祠还在照常运作,以后可能就真成“废宅”了。
    为什么三苏没明说出生于拨股祠呢?大家都知道,当时三苏出生地还不叫拨股祠,更没有三苏场,仅因地名太小、无名气,又是很偏僻的农村,而且为丹棱辖区,不好表述,只好说成出生在“溪山间”、“草茅尘土之中”,出生的家也仅说成“乡庐”、“旧庐”、“敝庐”、茅屋、“废宅”,出生的地址也只能说成“故山”、“故岑”等,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三苏明说“生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吧,不是;说“生于丹棱县伏龙乡△△里”吧,恐也不合适。三苏的出生地连三苏他们自己都无法表述,难道我们还比他们高明不成?这正如当时眉山城三苏祠不好表述差不多,借用纱縠行来表述,说成“纱縠行宅”(在纱縠行那里的宅子)。苏轼描述的有石佛的山那里的废宅也正是这样,至少当时有石佛的山比拨股祠那个山的名气大,只有用在有石佛的山那里的废宅来表述拨股祠了。不信,假设你是三苏之一,你又给当时拨股祠起一个什么名恰当。
    拨股祠是苏轼确指的三苏出生地,是三苏及其同时代人的文字、指向的三苏出生地,也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三苏出生地,《眉山县志》和《眉州州志》对传承还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认为三苏出生于拨股祠可靠。拨股祠是整个眉山市传承下来的三苏出生地,其余除施宿误以为出生于“眉山县纱縠行私第”外,其他地方、包括三苏祖居地修文乡安道里、连传说的影子都没有,这也证实三苏出生于拨股祠的唯一性和可靠性。
    另外苏家,至少从苏序开始,在眉山城的活动非常频密。那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从李荐《师友谈记》中已经透露,是驴。拨股祠是山区,喂几匹驴是不成问题的。拨股祠距眉山城约七十里,步行要五六个小时,骑驴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对苏家在眉山城频密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苏家本来可以喂马,马跑得更快,但马在宋朝属朝廷军备管控物质,私人不能拥有。                                         
注:①1983年修文镇十字卡村小石堰,苏坟园处发掘苏符墓,发掘出了《苏符行状》碑(现存眉山三苏祠)。
    ②“石佛山南路”:这个诗句的句读应该这样念,“石佛-山南路”,意为“有石佛的山,山南边的路”。文学作品的诗句,可以这样表达。只要有石佛的山就能讲         通,不一定山名非要叫“石佛山”不可。有石佛的山,既突出了山有石佛的特点,又表达了苏家崇佛的理念。为什么苏轼要以“石佛山南路”为基点来写“尔家            川”呢?拨股祠距丹棱县城仅十二里,唯一最近的县城,连修文乡这个小乡镇也有三十多里。苏家从拨股祠出发,在丹棱天庆覌读书,或赶集赶丹棱,要走“石佛山       南路”,记忆深刻,情和习惯所在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5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7-2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赞!

发表于 2018-9-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