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88|评论: 0

麻辣微读心灵鸡汤02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鸡汤封.jpg
春节,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

春节是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有它在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方向。

----------

1
2017年春节前夕,BBC拍摄的3集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曾经感动过无数海内外华人,在影片的开头,这群外国人便惊叹道:

“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让外国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华人盛典,在国人的心中却变得越来越“冷清”。

用时下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吐槽就是:“也许我过的是一个假年吧?”

“假年”?是的。当春节变成日历上一个普通的“假日”,我们也许早就忘了儿时纯真的期盼,失去了对过年那份满怀崇拜的仪式感。

2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很多年前,过年是从一碗腊八粥开始的。

不过那时太小,只是贪吃,并不知道这一碗腊八粥中藏着长辈们虔诚的祈愿:所有的材料都要头天夜里准备好,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制完成。然后老人会给所有的晚辈都盛上一大碗,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

大人们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小孩们更是撒欢似的地到处凑热闹:在大人蒸馒头的时候,笨手笨脚地帮忙,却给自己弄成大花脸;兴冲冲地去捡那些没有放完的鞭炮,然后一边引燃一边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就连平时最不喜欢的大扫除,也变得干劲十足,倒映在洁净玻璃窗上的小脸充满了骄傲……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为了快乐忙活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3
祭祖,有一种血脉相连叫故乡。

“儿啊,什么时候回来啊!”“二十九!”这也是我每年固定的回答,即使分身乏术,我都会在大年二十九祭祖这一天赶回老家。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各地习俗而不同,但意义却是相同的:缅怀祖先,激励后人。

正因为这份郑重,直到现在我依然还会像小时候那样跟在父亲的身后,准备好贡品,恭恭敬敬地在祖辈的坟前磕头敬香。

老人们常说“人不可忘本”:你可以不知道自己将会去向何方,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来自何处。

于是,春节祭祖,便成了中国人追本溯源最高的仪式感。

4
年夜饭,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之中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晚宴。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候没有全年无休的商场,长辈们总是很早起来赶集,然后在年三十的下午赶回来,这时自行车上已经大袋小袋地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和零食。掌厨的是家中的女性长辈,依旧是早起赶集,忙忙碌碌一整天地准备一大桌的宴席。

在年轻一辈眼中,年夜餐桌上那些鸡鸭鱼肉不过是平常吃得有些腻味的普通食物,但是在长辈们的心中却包含着对家人最美好的祝福。亲手炮制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欢庆祈福,这样的仪式感,神圣不可侵犯。

大家现在都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年夜饭越来越没盼头了。

也许所谓的平淡,并不是因为物质丰富带来的味觉麻木,而是湮没在物欲之中愈来愈贫乏的精神追求吧。

5
拜年,心怀感恩是最温暖的仪式感。

春节期间礼节繁杂而严苛,新年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

其实,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礼仪,还是长辈对孩子郑重其事的教诲,都满含着中国人感恩的情怀: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激。

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知恩图报的美德。而拜年,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回馈感恩最好的仪式。

直到现在回乡拜年的时候,母亲还和我唠叨着:“当年你上大学,你大舅帮衬了不少,你过年的时候多给他买瓶好酒;你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多陪他们说说话,老人家有些忌口的东西不要随便买;隔壁家的张大娘,当年家里困难的时候,没少帮助过我们家,你回来的时候也去给她拜个年……”

如此种种,那些人与人之间,在大都市里只靠手机电脑联系,变得有些冷冰冰的情感,一到春节,便融化成了令人感动的脉脉温情。

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拜年,这也许是春节里最温暖的仪式感了。

6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样一句旁白:“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而这一天仿佛已经到来,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小孩们抱着手机游戏,只剩下一群老头老太们望着儿孙的背影,若有所失地笑。

作家三皮皮曾在《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一文中写道:“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短短几十年,我们已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明。那些优秀的,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而不是淡忘。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不再把“春节”当成过年,这个中国人最高的全民仪式,也就彻底消失了。

别让春节在我们手中丢掉,成为一个长假而已。传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

----------

↑这是一条有春节仪式感的分割线。

★轻松一下★

>>几年前,我在小卖部买零食,听见一个男的问老板:“老板,你们这里有感天动地充值卡吗?”老板冷漠的回答:“没有,我们这里只有动感地带充值卡……”

>>老妈:“给我下载一首歌。”我:“啥歌?”老妈:“什么窗帘。”我:“???”老妈:“门帘……”我:“???”老妈:“那个啥,卷帘门……”我:“……卷珠帘?”老妈:“就是这个!”

----------

>>本报订阅方式: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编辑短信XLJT发到10658000可订阅本报,每周一、三、五中午12:00发刊。

责编:小楼 编辑:九思 陈柯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