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公司来了一个新同事,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但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有时加班到半夜,离开公司时还将材料抱回家,而第二天又早早地出现在公司里。 按理说,这绝对算得上劳模。 可直到一次朋友与他共事,才发现了他真实的模样。 新同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开会。可是,明明几分钟内就可以解决的会议他却非得将会议延长到1个小时;明明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搞定的事,他非张罗着拉来十几个人才开干。 其余的时间,他就看看昨天的邮件,和周边的同事聊聊天、刷刷微博,装出自己特别忙的样子。 在朋友眼里,这不仅效率低下,更关键的是,他还为整个团队营造了一个“加班”的氛围。 事实上,朋友同事的“勤奋”,是完全无效的。他并不是忙,而是懒。 今天的勤奋已经变得很廉价,在朋友圈证明自己勤奋根本不需要什么成本——晒加班,晒计划,晒鸡汤感悟…… 可大部分人的勤奋往往流于形式,而自我却陷入“我在进步”的假象当中,最终忽视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事情。 可以说,朋友圈到处都在勤奋,但勤奋的正确姿势却少之又少。 就如雷军所说:“这类人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所以,搞清楚勤奋刻苦为了什么,与勤奋刻苦本身同样重要。 也许这很无情,却是事实:这世界不需要这样“勤奋”的你。从需求出发,你才能真正让别人发现你的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的“勤奋”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