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能让青春不留白。所以,在倡导全民阅读和营造书香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格外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高校能主动向中小学开放图书馆,这是令人欣慰的积极姿态,然而,开放图书馆的高校数量呈现萎缩,多少有点令人沮丧。 2016年,累计有56所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生开放,但是,中小学学生参与的人数仅2万人次,这个数字已经令人尴尬;而今年,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的高校数量减少到48所,积极参与的学生更不容乐观。开放的高校和参与的学生数量双双下降,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窃以为,原因可能有三个:其一,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图书室、图书馆。其二,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不高,需要引导。其三,高校还缺乏图书馆开放的诚意。 尽管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图书室,但它们与高校的图书馆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笔者看来,提高高校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的效率,高校可以更加积极和主动,修改降低限制门槛,拿出更多的诚意,让中小学生乃至社会上的其他求知者感受到开放的善意。 目前来看,这些开放图书馆的高校,还多半存在一些戒备和矛盾的心理,既想吸引小读者,为营造书香社会尽一份力,但又担忧中小学读者过多,扰乱高校的阅读秩序,或损坏图书馆藏书。所以,尽管他们已经迈出了“开放”的可喜一步,但胸襟还不够宽阔。这一点,从他们设置的门槛上可见一斑。比如,有的高校要求“集体预约阅读”;有的高校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不开放;还有的限制权限,只能参观或局限于当地当时阅读,而不能借阅,等等。 任意一家图书馆都应具备社会公益性,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显然,提高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效率,高校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就是自我纠正一下戒备心理,多一些诚意。其次,降低限制对外开放的门槛。再者,在精准开放对象和服务上下一番功夫。当然,这需要高校多一份管理成本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