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锲而不舍的 “愚公” 感动并激励了我们一代人去坚持奋斗,永不言弃。
而今,现代的一位 “愚公”,黄大发的故事依然可以给我们正能量。
初春时节,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村民们正在忙着房屋改造,实施新农村建设。清澈的泉水已经引进到村里,当地人称这水渠叫“大发渠”,这个“大发”取名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老支书 黄大发。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036671.jpg
回看四十多年前的团结村草王坝,因为没有水源,无电、无路,草王坝成了有名的“三无村”。
村民黄大明谈到:
那时候人多地少,这个地方缺水,有点田遇到天干就纯粹得不到粮食收,只能收点草,人工也浪费了,群众生活跟不上,家家户户都缺粮。
没有水就没有致富的希望,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由于贫穷,村里的男人都娶不上媳妇,光棍儿村的名声不胫而走。大家都明白,缺水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黄大发,就是解决这问题的功臣!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101327.jpg
黄大发1936年在草王坝出生,是一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缺水是黄大发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虽然草王坝这个村庄没有水源,但是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如果能把野彪村的水引到草王坝,全村的饮水和灌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问题的难点就在于:两村被大山绝壁隔断,修水渠的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148015.jpg
黄大发没有因困难而退却。
上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始了第一次修水渠。
当时,这项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寓意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然而,修渠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不懂技术,测量靠竖起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就用泥巴糊在沟壁上,洪水一来,几下就把沟渠冲垮了,修修补补十几年,水最终也没有进入到草王坝。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191648.jpg
但黄大发依然没有放弃。
1989年,53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尽管水利站给了他一个辅导员的名分,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实则是给技术员打杂,目的就是学习修渠的水利知识。黄大发学习了三年时间,掌握了修渠的程序和其中的奥妙,知道了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
1992年,黄大发再次提出修渠的方案,村民们不但不支持,反而对其百般阻拦,黄大发的舅公甚至讥讽他说:“大发,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煮饭给你吃。”
黄大发深感村民对他的不信任,他耐心给人们讲解上次修渠失败的原因,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大家。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251582.jpg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500米长的三段悬崖,经过两年难以想象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渠终于竣工,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321980.jpg
成功了,黄大发和村民们都激动的留下了热泪,村民们都亲切地称这条渠为“大发渠”。
汩汩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数百户群众的饮水问题,也可以满足稻田的灌溉用水。草王坝的村民们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从此旱涝保收。
养殖大户唐恩举感激的说:
以前没有水时,喂养一至二头牛,大发渠通了后,我喂养了十多头,管七八万元。
虽然修渠已经完成,但黄大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心为公,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关心着水渠,平日里修沟补渠从未间断。
黄大发:
那个沟是我修的,我检查一下,看一下,在我心里,这个沟是我自始自终拿生命换来的,像我的女儿一样。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420/W020170420573206393879.jpg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