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96|评论: 1

[群众呼声] 宋朝著名画家文同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因其画竹而来。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有关文同的小故事三则            

(一)卖柴的故事   

       文同之家,父亲以上三代都是读书人,但以农桑为业。传说文同13岁那年,爸爸妈妈叫他去永泰县城卖柴,恰遇县太爷的官轿经过文同身边,而后面的人都争拥着想看看县太爷的威仪,人群往前挤,文同人小体弱,兼之背上还有一捆干柴,哪里抵挡得住,一个踉跄往前扑去,正好柴枝划破了官轿,这时几个跟差扑将过来,不问青红皂白,一顿皮鞭,把文同打翻在地,然后扬长而去。   

       文同回家后放声大哭。当二老问明情况后,十分气愤,大骂狗官和那仗势欺人的跟差。又告诉他:自古以来官贵民贱,当官的要像我们文家的祖先文翁、文立那样为民办好事,行善事,不能做欺压百姓的贪官恶吏。文同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也要做官,做大官,做好官,除掉那些打人的恶官。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后接着说道:“如果你将来真能做官,我一定重修文家祠堂,等着皇帝封你为官的喜讯到来。”   

    为了使读书的环境安静,爸妈安排文同住进他家东山岩下连着石洞的房屋里去,专心专意地攻读诗书。日子久了,都称乡亲们在石洞里读书的文同为“石室先生。”   

       注:按史载,文同的祖先文翁,西汉景帝末至武帝时任蜀郡太守,首创郡学名石室,大兴文教,使蜀地文学比于文化先进的齐鲁(今山东地区)。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我国地方官办学校自文翁开始。因此苏东坡说:“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世人称文同“石室先生”,由来如此。  

(二)向篾工请教     

      传说文同从小就爱舞笔弄墨、写写画画。有一个秋天的夜晚,明朗的月光把竹影映在他读书的窗纸上。文同觉得十分好看,便用墨笔沿着竹叶的边沿勾线,然后在中间填墨,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墨竹图。从此,他经常照这样勾画墨竹。可是,日子长了,他又觉得这样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竹,不仅速度慢,而且画面呆板,不够生动。于是他就想,不如像用手中的墨笔写字一样直接写竹,并且墨色的浓淡虚实还可以画出丛竹的明暗层次。他这样反复练习,果然取得成功了。乡亲们看见他张贴出来的竹画,啧啧称赞说:“文家大小子真了不得,不栽竹子,不发笋子,居然从他手下就长出竹林了”。有的说文同硬是把竹画活了:“你看看,风吹过来,它都像在摇动哩!”   

   这时侯,爸妈请来他家编簸箕和晒垫的篾工发话了:“画都画得好,就是分不出时辰!”文同一听,立即上前恭恭敬敬向篾工大叔请教。篾工说:“朝叶沉、午叶扬、晚风吹来胡乱向。”又告诉他,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经常到竹林里去仔细看看便知道了。从此,文同经常从早到晚都在竹林里转悠,他详细观察竹在四时天气下的变化,有时连吃饭、午睡都搬到竹林里。日久天长,只要一闭眼睛他面前就出现一幅幅墨竹图画,每次动笔画竹之先,早已有成竹的画面藏在胸中了。     

       注:按史载,文同后来曾对亲家公苏辙说:“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苏辙《墨竹赋》)。又,文同后来教苏轼画竹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两则史料使本传说故事和“成竹在胸”亦作“胸有成竹”成语典故出处得到印证。  

     (三)麻雀碰壁的故事   

       太元观是文同青少年时读书学习的地方,那时名叫旧学山寺。他当官后,每次回家乡都要登上台来,游玩一番。   

       相传,有一年秋天,文同回家休假时又到山寺游玩。老僧对他非常热情,又是看坐,又是上茶,一阵寒暄之后,老僧终于扯上了主题。原来他是想请文太守在他新修的拥壁上画一幅很大的墨竹图。文同欣然答应为乡邦父老献艺。于是他随老僧来到拥壁前,但见此墙又宽又高,墙面粉白光洁,让他顿生作画的欲望和灵感。经过一番“胸有成竹”的巧妙构思后,他命随从人员笔墨侍候。只见他举臂挥洒、落笔如风。不一个时辰,一幅郁郁葱葱、层层叠叠、枝伸叶立、幽邃深远的成林翠竹便跃然于粉墙之上。围观看画的人,无不动心骇目,拍手叫好。 待到黄昏时分,一群麻雀飞过,信以为是真竹林,纷纷飞投过去,纷纷碰壁而落。更让围观的人感到神奇而发出惊叹。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山乡各地,逗得四面八方、山高路远的乡民如流水一般,络绎不绝前来看画。直到九百多年过去了的今天别说永泰乡,就是远在百五十里外的安家镇鹅溪村,以及天垣文家观、八角榨子垭的乡民们,一提起此事,都是津津乐道,感叹不已的。     

     注:按史载,文同任京官时,为邻县新井(今南部县大桥镇)友人同僚蒲宗孟画了一幅古木(树)在屏风上,被追逼的猿猴要去攀援,受惊的雀鸟也冲进窗户,要上去栖息。苏东坡知道后,前去题诗道:“怪木在庭,枯柯北走。穷猿投壁,惊雀入牗。居者蒲氏,画者文叟(同)。题者苏子(轼),观者如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3-2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想说明啥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