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78|评论: 0

邛崃川剧名家荟萃 作者 兰华荣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1-1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经纬》
邛崃川剧名家荟萃
兰华荣
邛崃川剧历史悠久,杰出名伶多。据清代李调元著《雨村诗话》记载:乾隆年间四川进京城演出的川剧名伶中有邛州曹文达,他们的演出“名震京师”。民国时期,邛崃又出了一位名扬巴蜀的名伶康芷林,他发起组织“三庆会”,改良川剧,团结了一大批川剧艺人,培养了一大批川剧艺术接班人,影响和推动了川剧艺术的发展。在邛崃这方戏剧热土上,曾经诞生了许多星光灿烂的川剧明星,他们的德艺为人们所传颂,在中国川剧史和地方志上熠熠生辉。
据《中国川剧通史》记载:邛崃著名的川剧艺人有杨吉廷、康芷林、竞艳、玉婷婷、康级三、薛绍林、许耀堂、鄢炳章。《四川戏剧家名录》入编了邛崃川剧艺人钟德富、邓素琼、叶维英、李俊臣、周丕加、赵启云、郭存筠、徐文耀、竞艳、蒲锦云、张崇林。《川剧词典》入编了邛崃川剧艺人徐文耀、康芷林、竞艳、郭存筠、薛绍林、鄢炳章、杨吉廷。《成都市志·川剧志》记载:邛崃著名川剧艺人有杨吉廷、康芷林、玉婷婷、薛绍林。《邛崃县志》(1993年版)记载了康芷林的事迹。《邛崃市志》记载了徐文耀、张崇林的事迹。《临邛镇志》记载了徐文耀的事迹。《平乐镇志》记载了张素煊、郭存筠、张崇林、郑尚文的事迹。《油榨乡志》有薛绍林传。《邛崃风光》报刊载了名伶彭洪林和严昆山的事迹。根据上述史籍记载,本文对邛崃著名川剧艺人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曹文达(生卒未详):男性旦角演员,艺名曹珪官(集庆部),邛州人。师从金堂艺人魏长生,习旦角。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随魏长生进京城表演,演出《滚楼》、《香联串》等剧目,轰动京师,“一时歌楼观者如堵”。据乾隆年间文人吴太初著《燕兰小谱》卷三记载:曹文达“清姿而质,瘦颊隆颧。其技未见所长,而机趣活泼,有媚态而无冶容,在(集庆)部中可云闺闱之秀矣。闻其昔为小吏,今入梨园,想习染未深,故多羞涩。”并有“清姿依约似芙蓉”之赞语。
杨吉廷(18561918):邛崃人。其兄杨喜廷,善打鼓。杨吉廷初为刑房管案,后从师名打鼓向崇山学打鼓。后被人推崇为川西鼓师“五虎”之首。昆、高、胡、弹戏,无不能打。他司鼓时注重手风及手执鼓签发眼的形态优美。司鼓尤重舞台艺术效果,在《霸王战钜鹿》中,司鼓效果气势磅礴,“金鼓喧喧,旗旌变色,想见拔山举鼎之概,令人神往!”帮腔嗓音甜润,调准腔纯,优美动听,情意感人。因能编撰对文,故人以监生称之。善编剧,“三庆会” 新剧《意中缘》、《风筝误》、《春芜记》、《龙门山》、《出棠邑》、《绑子》、《八阵图》等皆其手编。《情探》、《邺水投巫》等戏,均由他设计曲牌音乐;名剧《离燕哀》也是请他设计唱腔。曾搭宴乐、长乐、彩华、翠华、全义等班。1914年入“三庆会”,为该会首席鼓师。其徒有彭文元、唐德彝、王瑞成、蓝少云。1918年病逝于成都。
康芷林(18701930):又作子林、紫林、紫麟。原名康学清。因排行第二,故称“康二蛮”。邛崃固驿镇人。其父康登照,开栈房为生。康芷林8岁丧父,随兄康级三入老庆华班学戏,先拜彭元子、黄金凤习旦角,后拜宾乐班何心田、明珠班傅莱生习文武小生,并向名丑岳春、名须生萧遐亭虚心求教。12岁登台演出,17岁蜚声剧坛,名动锦官城。各戏班争相约请演出,先后为明珠、翠华、长乐、宴乐、宾乐等戏班的台柱。成都及川西坝的戏班几乎都有他演出的身影。清末,在改良戏曲的品艺考核中名列第一,获银质大奖章。辛亥革命后,他与杨素兰等同人发起组织艺人自己经营的川剧团体“三庆会”,初为副会长,后继任会长,主持该会全面工作。他废除旧戏班的“包银”制,建立分成制度;他团结川剧艺人,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艺术上的探索;主持编演新戏,上演改良剧目;他制定“三德”(戏德、口德、品德)教育,坚持纯洁舞台;他成立研精社,研究川剧艺术;他创立升平堂,培养川剧事业接班人。他嗓音清脆,行腔委婉,韵味隽永,演戏特别讲究情理,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昆、高、胡、弹、灯戏都会,文行武行都很擅长。钻研精神特强,每日戏完,必与人探讨当日演出得失,不断改进提高表演艺术。代表剧目有《三变化身》、《情探》、《评雪辨踪》、《八阵图》、《离燕哀》等,均有独到之处。擅长翎子功、变脸、踢慧眼等表演绝技。得意高足为周慕莲、唐荫甫、傅幼林、陈鸿钧,弟子有李志云、崇善、贺云章、刘宗林。1930629日,他在重庆抱病演出劳累过度而病逝。各界人士敬称他是川剧界的“戏圣”。
康级三(?1916):原名康学元,字级三,人称“康大蛮”,邛崃固驿镇人。康芷林之大哥。出身于老庆华班名净,先后在太洪班、翠华班等戏班演出。1912年加入“三庆会”。高腔、胡琴戏见长。
彭洪林(1870—):邛崃前进乡人。科班出身。专攻丑角,基本功扎实。所演丑角不拘种类,皆有较高表演水平。扮演袍带丑,对袍带、翎子和头帕的运用有独到的表演,以淋漓尽致刻画无道的昏君;扮演烟子丑,他常常加入一些地方习俗和口语,使剧情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扮演褶子丑,他才思敏捷,善于临场发挥,应对如流,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扮演铠甲丑,能旋近百个翎子的凤点头和臀部插旗回转,以表现人物紧张而又无奈的矛盾心理。他间或唱老旦,如唱《吊金龟》中康氏上路一折,他化妆讲究,唱腔凄婉,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农村老太婆形象。代表剧目《游株林》《竹林堂》《林丁犯夜》《药茶计》《苏秦拗考》《七星庙》等剧。1920年代曾参加春瞎子的同春班演出。
严昆山(1870—  ):邛崃拱辰乡人。擅长文花脸。他身材高大,嗓音洪亮,人称其有“虎”声。擅长昆曲、高腔、胡琴戏。他的拿手戏颇多,有《牧虎关》《保国图》《红梅阁》《打金枝》《绑子》等戏,令观众百看不厌,当时被视为净角一绝。1920年代曾参加同春班演出。
鄢炳章(18831951):原名荣福,邛崃人。从小跟着名丑、舅父毛长福(射洪县人)学戏,初习小生后改丑角,先后搭广和班、宴乐班,在川西一带演出,名播锦官城。嗓音清亮,长于唱工,以袍带戏见长。1912年入“三庆会”。1930年随会到重庆演出,以“老实小丑”闻名山城。1936年返回成都三益公,又被誉为“省门第一小丑”。代表剧目《西川图》《跪门吃草》《七星庙》《顺天时》《议剑献剑》《坠马》《醉隶》《活捉三郎》《柴市节》等戏。其徒有陈全波、王国仁、刘金龙等。
许耀堂(1890—   ):邛崃人。射洪名丑毛杰廷妻弟。从师高培之、王普臣。1921年前后,在叙州、嘉定一带较有名气。代表剧目《蟠龙剑》《下河东》及王帽戏、红生戏等。特别善唱胡琴戏。
玉婷婷(18971969):男性旦角演员,原名董少书,曾用艺名红群艳。邛崃人。10岁学戏,拜师李香群。主要在川北一带演出。30年代搭班“三庆会”。他身材高瘦,旦角扮相俊美,青年时期长于花旦,后广及青衣旦、泼辣旦,也出演闺门旦。做功细腻,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长于高腔,其唱腔对吐字、发音、偷气、换气颇有讲究;讲口有力度,音色清脆悦耳。他常与四川扬琴名家李德才交往,其唱腔韵味饱蕴“德派”之妙,在川剧界有“超等艺员”之称。他所记剧目颇多,曾先后发掘出高腔《南华堂》《青梅配》《窦玉姐》以及失传的《活捉毛延寿》等传统剧目。1955年参加成都市群生川剧团。1956年应邀参加川剧剧目的鉴定工作;1962年参加四川省老艺人示范演出《泥壁楼》《拷打秋莲》《太白山》《书馆悲逢》《玉祖寿》等剧。擅长的拿手戏有《庆云宫》《南华堂》《北邙山》《卦棚试道》《中三元》《琵琶记》《三孝记》等。徒弟有成都花旦芳苑等。
薛绍林(19121974):邛崃油榨乡人。其父薛志邦酷好川剧玩友,唱花脸。薛绍林自小读书之余随父在玩友会上玩耍,耳濡目染,兴趣日增。青年时即由父亲传授,学唱花脸兼打锣鼓。30年代,参加邛崃县的惜阴票友社演出,后参加承平鞠部,拜师叶兆祥学演花脸,先后去西昌、康定等地演出。1943年到成都,改演生角。擅长老生,兼演净角。嗓音浑厚,表情传神,擅长胡琴腔。1950年参加大众川剧院,先后任四川省川剧团副团长、四川省川剧院二团团长、成都市川剧院一团团长。曾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赴朝鲜、越南、苏联等国演出。得到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并合影留念。代表剧目《阳河堂》、《捉放曹》、《盗红绡》、《霸王别姬》、《打銮》、《铡侄》等戏。编导剧目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剧。
李俊臣(1914—):邛崃人。1934年参加邛崃的惜阴票友社,任司鼓,唱文生。1950年参加邛崃川剧团,任团代表;1953年任副团长。1954年和1965年参加省川剧调演和西南汇演。代表剧目《琵琶寿》、《金钥匙》、《芙蓉花仙》、《屈原》、《风华正茂》、《双拜月》、《卓文君》等,任司鼓。
徐文耀(19162005):邛崃人。1944年从事川剧剧本创作,从师剧作家刘怀绪。解放后,任成都市川剧院编剧、副团长。创作、改编、整理的剧目有《窦娥冤》、《赵盼儿》、《杜十娘》、《卧薪尝胆》、《王昭君》及现代戏《水牢仇》等80多个剧本上演,在川剧界颇获好评。1952年执笔《柳荫记》,参加全国戏曲汇演并获奖;1956年改编《杜十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川剧艺术片。出版剧目有《杜十娘》、《窦娥冤》等18个剧本。有10余篇关于戏剧创作专题文章发表于报刊。中国剧协会员。一级编剧。四川文史馆馆员。
邓素琼(1927—):女,艺名艳丽,成都人。11岁从艺,拜师彭春艳,习花旦兼青衣。嗓音明亮,做戏认真。1949年,中隐楼主著的《蜀伶选粹》,有《艳丽之清秋夜月》一文,评述邓素琼的演艺生涯。1951年参加邛崃川剧团,初任团代表,继任团长。代表剧目《御河桥》、《天官府》、《坐府金殿》、《访友》及现代戏《芦荡火种》等。1982年退休。
赵启云(1928—):笔名赵冰,成都人。大专肄业。1951年参加邛崃川剧团,任编导。创作、改编剧目有《卓文君》、《红楼梦》、《信陵君》、《划不划得过》、《红姑》等30多个,并执导和设计音乐。《卓文君》获四川省首届优秀作品二等奖。著有《成都傩戏》。曾发表川剧音乐论文多篇。《成都市川剧志》副主编兼《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成都市编辑组组长。
竞艳(1935—):女,原名范素英,邛崃人。12岁拜师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习艺,工花旦、正旦。先后在成都悦来茶园、大众川剧院献艺。成都市川剧院三团一级演员。唱腔清亮悦耳,善于吸取扬琴、清音的曲调,用来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代表剧目《柳荫记》、《秋江》、《踏伞》、《乔子口》、《白蛇传》、《西厢记》、《彩楼记》、《思凡》等戏。
张崇林(1936—):幼名炳麟,笔名小雨。邛崃平落镇人。1951年参加邛崃川剧团。先师从张清和、陈建新工生角,继后师承著名生角表演艺术家司徒慧聪,工生角。其表演细腻,以声腔圆润、刻画人物见长。代表剧目《二堂审子》、《三击掌》、《杀惜》、《红岩》、《风华正茂》等。曾参加四川省戏曲导演进修班和四川省编剧进修班学习。创作、改编、整理和导演的剧目数十个。其中,创作的《春燕》参加省调演;创作、改编、导演并主演的《柳荫记》、《曲判记》、《屠夫状元》、《丹凤朝阳》、《情孽缘》、《情系花楸》(又名《我们的好支书》)等六部戏,演出成功,均被四川电视台、邛崃电视台拍成电视播放;指导演唱《新辕门》获省“德宝杯”最佳演员奖;《我们的好支书》获成都市委组织部等部门颁发“特别奖”。19897月底,经国家文化部批准,他邀请台湾天府川剧团赴攀枝花市联合演出《花仙剑》等剧,并缔结友好团,首开海峡两岸艺术交流先河,引起海峡两岸报纸刊物的热情关注。编著出版剧本诗文集《梨园寻踪》。近年来,创作川剧剧本有《传奇状元》、《白头吟》等。先后任邛崃川剧团副团长、攀枝花市川剧团团长、剧协四川分会理事等。国家二级演员。
蒲锦云(1937—):邛崃人。1952年参加邛崃川剧团,习舞美。舞美设计代表剧目有《卓文君》、《柳荫记》、《屠夫状元》、《窦娥冤》等。《卓文君》的“舞台气氛图”曾参加省美展。还为重庆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玉娇龙》和四川电视台的电视《文君故里名酒香》作舞美设计。
张素煊(1939—):女,邛崃人。1951年参加邛崃川剧团学习旦角。先后师从米安成和川剧名角邓先树。勤奋好学,表演细腻,唱做念打均佳,以表情和刻画人物心理见长。擅长刀马旦、青衣和反串生角。代表剧目《窦娥冤》、《半把剪刀》、《杨八姐盗刀》、《陆文龙》、《南阳关》等。1965年调贵州省文化局社文处文化工作队;1973年调贵阳市川剧团。期间,主演现代川剧《阿花》,参加贵州省文艺调演;主演现代川剧《杨开慧》,贵州省电台录音广播。1981年,执教四川省川剧学校。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弟子陈智林、沈丽虹、汤小梅等均为川剧名角。2003年,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川剧精粹系列”,录有她演唱的《访友》、《审苏三》、《送行》等戏。她演唱的《三上轿》、《庆云宫》等戏流行于网络。
钟德富(1941—):笔名钟韬,邛崃人。1959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作过编剧、图书资料等工作,后调入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有戏剧史论和文艺评论文章在省内外刊物发表。副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兼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
叶维英(1941—):女,邛崃人。工花旦,以反串见长,唱做颇见功力。代表剧目《柳荫记》、《白蛇传》、《三击掌》、《杨八姐盗刀》、《杨门女将》等。1964年赴京演出现代川剧《金钥匙》,受到贺龙、李先念、陆定一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1965年《金钥匙》拍摄现代川剧艺术片。1979年主演《柳荫记》,由省电视台现场直播。1982年主演《卓文君》获地区二等奖。1989年参加旧戏新探和川剧精品大汇演,主演《送行》、《金殿审剌》,均获好评。任成都市实验川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
郭存筠(1942—):女,邛崃平落镇人。解放初入邛崃川剧团学艺,后到温江地区艺术学校进修,1961年毕业,留温江地区川剧团当演员。1977年调成都市川剧院。1980年拜旦角表演艺术家阳友鹤为师。勤奋学艺,以唱功见长,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在感情,悉心探索传统唱腔与科学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国家一级演员。代表剧目《归舟》、《情探》、《柳荫记》、《杨门女将》、《谢瑶环》、《梅龙镇》、《别宫出征》及现代戏《火红的云霞》等。1984年获成都市首届艺术节一等奖、四川省川剧调演表演奖、全国广播剧优秀奖。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她演唱的《前帐会》、《三堂会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曾刊专文评价其演唱艺术,“音域宽广,唱腔清脆圆润,戏功扎实,表演传神动情”,“所演剧目,具有欣赏和学术双重审美价值。”撰写有《川剧声腔的破和立》、《川剧的声乐初探》等多篇专业论文。曾赴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城市演出。
周丕加(1945—):女,邛崃人。13岁学艺,工花旦、青衣旦。代表剧目《别洞观景》、《焚香记》、《送行》、《踏伞》等。1965年参加川剧艺术片《金钥匙》的拍摄。1981年主演现代戏《抢妈》,获地区调演一等奖;1985年获成都市青少年会演教师三等奖,演出剧目《别洞观景》。
郑尚文(1946—):邛崃平落镇人。1959年就读于邛崃戏剧学校川剧表演专业,1960年入邛崃川剧团。先后师从钟玉泉习小生,师从张崇林学须生。1985年调成都市川剧院。功底扎实,文武兼具,擅长变脸、吐火等川剧特技。扮相英俊,以嗓音高吭、唱腔圆润、表演细腻见长。1960年主演《岳云》获地区会演一等奖;1983年主演《卓文君》获地区会演一等奖;1988年主演《煤山遗恨》参加省“金鹰杯”电视大赛获荧屏奖;1997年主演《好军妹》参加省新剧目展演获三等奖;1999年主演《目莲救母》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获多项奖励,参加第一届中国川剧节获金杯奖。主演的《卓文君》、《窦娥冤》、《曲判记》由四川电视台录像播放。1994年以来,随剧团赴德国、西班牙、瑞士、意大利、香港、法国演出《四川好人》、《白蛇传》、《目莲救母》等戏,均获好评。国家二级演员。代表剧目《卓文君》、《曲判记》、《白蛇传》、《目莲救母》、《二进宫》、《沙家浜》、《四川好人》等剧。
限于史料,还有许多邛崃川剧艺人未能介绍,如汤玉翠、车虎啸、李冲霄、陈建新、姚眉新、钟玉泉、王树清、陈必成、陈显芳、刘雪芹、谭晓岚等,其表演皆有特色,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今仍在观众中传诵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