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究竟有多可怕? 症状较普遍危害并不大 不少年轻人是谈“幽”色变,其实该病菌没那么可怕 最近一段时间,李女士格外郁闷,甚至恐慌。她的郁闷和恐慌源于“幽门螺杆菌”。通过网络查询,李女士发现这种细菌很可能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元凶”。究竟该怎么办?李女士一下子懵了。眼下,有不少人和李女士有着同样的遭遇——面对“幽门螺杆菌”,要么大惊失色,要么慌张不已。在上周末举行的石家庄医学专家媒体沙龙会上,河北中医院脾胃专家刘启泉就揭开了“幽门螺杆菌”的神秘面纱。 现象与调查:多数人不知“幽”,知道的人谈“幽”色变 最近一段时间,李女士格外郁闷,甚至还有些恐慌。她的郁闷和恐慌源于“幽门螺杆菌”。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健康体检上,31岁的李女士被查出“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菌?李女士通过上网查询得知,这种细菌很可能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元凶”。究竟该怎么办?年纪轻轻的李女士一下子懵了。 无独有偶,和李女士有着同样遭遇的是张先生。半个月前,张先生因恶心、呕吐、腹胀、反酸等症状到医院接受检查,结果发现其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胃炎。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张先生的“幽门螺杆菌”同样呈阳性。“此前,我总是出现上述症状,自己到药店买点消炎药,吃了症状就会好点,可现在不行了,吃药不怎么管事儿。”张先生说。鉴于病情较为严重,张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规范治理。 您知道“幽门螺杆菌”吗?昨天,记者通过微信、QQ等方式采访了多位好友,结果发现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细菌,而知道该细菌的人大都是谈“幽”色变。“在我的印象中,幽门螺杆菌就是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主要原因。”受访者赵女士说。 追问与研究:“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什么菌? 在讲“幽门螺杆菌”之前,咱们先讲两个人,1979年,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2年,澳大利亚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幽门螺杆菌。两人因此得了诺贝尔奖。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 症状与危害:症状较普遍,危害并不大 从临床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不过,需指出的是,人们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约有一半的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其中仅有一小部分人会发展成溃疡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症状饭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记者注),仅有极少数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胃癌。 那么,人体中的幽门螺杆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研究发现,主要是经口传播,大多数感染者其实早在青少年时就被感染了。感染后,一部分病菌会通过机体自行清除掉,一部分人会逐渐转变为慢性感染。有的人检查出呈阳性了,就认为自己肯定被感染了,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认识,该结果只能说明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不代表现正在感染,更不代表就得病了。 需指出的是,即便是被检查出了“幽门螺杆菌”,如果本人没有症状,同时又排除没有溃疡病病人,家里没有胃癌遗传史,没有长期服用消炎镇痛类药物,没有胃病史的,均可以不用治疗。对于需要有治疗的人们,在服用药物前最好先做一次胃镜检查,以判断胃部损伤的情况。现在更倡导微生物益生菌安全疗法,益生菌通过在肠道占位争夺排挤有害菌,产生的有机酸、过氧化氢和细菌,可以阻止有害菌生长繁殖,起到屏幕作用。要活的益生菌才有用。益生菌是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促进食欲,调节胃口;可以辅以肽胃舒益生菌,益菌抑菌,降低胃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活性,抑制胃幽门螺旋杆菌的存活率,减少少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建议可以使用阿莫西林,替硝唑,胶体铋剂,雷贝拉唑,服用半个月后复查。经由肽胃舒益生菌的服用后,可以有效改善因胃幽门螺旋杆菌所导致的胃炎以及降低胃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黏膜细胞的数量。且在利用抗生素治疗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过程中,加入肽胃舒益生菌的服用可以大大提升胃幽门螺旋杆菌的致死率由71%上升到81% 。 预防“幽门螺杆菌”其实很简单,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进食生冷食品要讲卫生;集体用餐时最好使用公筷或分餐;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暂时采取分餐、用公筷措施,直至完全治愈;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尽量利用高温去消毒。喜欢辛辣食物的人们应注意,经常吃过辛辣食物的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几率较高。因为辛辣食物可形成刺激而损伤胃黏膜,使“幽门螺杆菌”乘虚而入,引起黏膜损伤而致炎症及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