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欧阳修写的《卖油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陈尧咨,是北宋著名的四川阆州(今阆中市)陈氏家族中“三陈”兄弟中的老三。
宋朝的四川,曾是全国学术界的领军地,其中的阆州陈氏大家族更是大放异彩,在宋真宗、仁宗之际,陈氏家族“一门两状元,两世三宰相”。当时天下皆以“陈公(省华)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元朝剧作家关汉卿根据史料,把陈氏家族有关教育方面的故事演绎成《状元堂陈母教子》,展示陈氏家族科第之盛,皆因陈母教子有方。直到现在,从某种角度来说,仍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陈省华:教育史上最牛父亲
对于陈省华的祖源,如今有多种说法。
很多义门陈氏宗谱中说,陈省华是义门陈的人。
有的说陈省华的鼻祖是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江州义门陈一世祖或发源祖),陈叔明的二儿子陈治能隋末避乱进入四川,定居在阆州西水县(县治在今南部县西河乡高峰村严家坝),陈治能的儿子陈有德的第14世孙就是陈省华。
有的说陈省华祖籍北方,“其先河朔人”,也就是今内蒙古河朔地区。有的说是陈叔宝弟弟南郡王陈叔澄的后裔。
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陈省华先祖世居山东博州(今山东聊城市)。
陈省华的曾祖父陈翔,唐末时是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书记官。后来跟随王建入川,出任从事,颇受王建重视。
陈翔因为劝说王建不要称帝,惹得王建不高兴,被派往新井县(县治在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做县令。后来,陈翔辞官定居在西水县。他的儿子陈诩听说后,带着全家入川,与陈翔团聚后移居阆州。
陈省华,字善则,娶当地人冯氏为妻,生有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3个儿子。后周显德6年(959),时年20岁的陈省华当上后蜀孟昶政权的西水县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乾德3年(965),宋灭后蜀,后蜀官员归顺宋朝,陈省华出任陇城县(县治在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主簿,又升任栎阳县(县治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县令。
在赴任陇城和栎阳期间,冯氏和3个儿子仍留在阆州。太平兴国元年(976),陈省华考中进士。5年后,陈省华出任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市)县令时,冯夫人和3个儿子才跟随陈省华一起赴任,离开了阆州。
此后,陈省华历任太子中允、殿中丞、京东转运使、祠部员外郎、苏州知府、鸿胪少卿、开封府知府、谏议大夫、光禄卿等。景德3年(1006),陈省华去世,享年68岁,被追赠为太子少师,封为秦国公(相当于宰相职级,所以把他也视为宰相)。
陈省华虽然生前位列九卿,死后被封公侯,但他最成功的地方,是培养了3个顶尖级人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成功的家长之一。
宋朝轻武略、重文治,对寒门士子来说,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展现抱负,是一条最佳的途径。陈省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为自己的功业不懈奋斗的同时,加大了对子女的培养力度。
陈省华家规非常严,有宾客到陈家来拜访陈省华,当时已经十分显贵的儿子们都只能站在一边,弄得客人很是为难。冯氏更是以节俭为本,不许奢侈浪费。
陈省华要求冯氏每天带着贵为诰命夫人的儿媳们下厨房做饭。当时已身列相位的陈尧叟,妻子马氏是当朝尚书马亮的女儿,忍受不了天天下厨房做饭,叫陈尧叟给陈省华说说,让她不要做饭了。陈尧叟摇着头说,父亲要求严格,不敢去说。
马氏憋了一肚子,回娘家哭诉。一天,马亮碰到陈省华,就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没做过饭,您老人家就别让她做饭啦。
陈省华听了很不高兴,谁说让她一个人做饭了?她只不过是去给我那笨拙的老妻在厨房打打下手而已,她如果连个下手都不会打,难道让老妻一个人做饭?
马亮顿时肃然起敬,很受感动,请陈省华多多管教女儿。
陈尧叟:状元出身官至枢相
陈尧叟,字唐夫,号文忠,陈省华的大儿子,北宋名臣。
端拱2年(989),陈尧叟考中状元,受到宋太宗召见。陈尧叟“伟姿貌”,相貌堂堂,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宋太宗问题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宋太宗很是满意。
第二年四月,宋太宗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出任秘书丞(掌管文籍等事务),赐给两人绯袍(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穿绯色官服)以示恩宠。父子同日升任同样官职,受同样赏赐,成为千古佳话。
咸平初年(998),时任工部员外郎的陈尧叟,出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广西行政长官,又称漕使)。当时广西比较闭塞落后,最关键的是,广西人还不会打井,很多地方的饮用水都是下雨时的积水或到河沟去取水,导致疾病频发。
陈尧叟到任后,大力倡导植树,教当地人打井。为减轻老百姓劳作、行走之苦,陈尧叟还叫人在大路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凉亭,让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凉亭里设有盛茶水的缸和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村民轮流供给。
此外,陈尧叟还在广西打击巫医,提倡推广医药,培养医学人才,挽救了不少老百姓的生命。他又在广西推广种植苎麻,使得本来产在北方的苎麻,开始在南方推广开来。
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市),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避其锋芒迁都求和,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在这个事情上,后世以戏剧的夸张化演绎,使得陈尧叟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当时战事频繁,急需军马。宋真宗任命陈尧叟兼任群牧制置使。在中国职官史上,陈尧叟是最先出任制置使职务的。陈尧叟任职期间,拟订条例,著有《监牧议》,首次建立了宋朝的马政。
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尧叟升任工部尚书。4年后,升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枢密使,号为“枢相”,位极人臣。陈尧叟脚上患病,行走困难,请求辞去枢密使职务,但宋真宗没同意。
陈尧叟只得告假在家养病,宋真宗亲临他家探视。后来陈尧叟再次请辞,宋真宗才勉强同意,让他到河阳做通判(相当于副知府,赋有监察职责)。陈尧叟出京向宋真宗辞行,宋真宗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让他坐着谈话。
天禧元年(1017),陈尧叟病危,宋真宗叫他回京。不久,陈尧叟去世,享年57岁。宋真宗为他停朝两天以示哀悼,追赠为侍中,谥号“文忠”。
陈尧叟有人才、文才、干才,政绩上有多方面成就,著有20卷《请盟录》,《全宋诗》收录有他的9首诗。
宋真宗为表达对陈尧叟的恩宠,赐他的大儿子陈师古为进士出身,陈师古官至都官员外郎;他的两个孙子陈知言、陈知章为将作监主簿。
陈尧叟另一个儿子陈希古,官至太子中舍,后因犯事被除籍。
陈尧佐:出身进士成就最大
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陈省华的二儿子,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
据说,著名的道家学者陈抟曾对陈省华说:“您的3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二儿子显贵而且年寿高。”陈尧佐的仕途比陈尧叟曲折得多,但成就在三兄弟中最大。
端拱元年(988),陈尧佐与大哥陈尧叟一起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出任河北魏县、河南中牟县县尉,后来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身份出任朝邑县(县治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知县。
当时恰逢陈尧叟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就诬陷陈尧佐,陈尧佐被降职为朝邑县主簿。
咸平2年(999),陈尧佐升任开封府推官(相当于法院院长)。他上书指责时弊,说他人所不敢言,因此触怒宋真宗,被贬为广东潮州通判。陈尧佐在潮州新修孔庙,建韩愈祠,大力发展潮州教育事业。
在潮州期间,陈尧佐做了一件震动当地的大事。咸平3年(1000),当地百姓张氏的儿子在江中洗澡时被鳄鱼吃掉。
陈尧佐听说后,很是伤心,叫人划着小船拿着网捉住鳄鱼。陈尧佐为此撰写了《戮鳄鱼文》,把鳄鱼当街示众,并杀掉煮熟,让大家吃肉。
几经起落后,天圣 2 年(1024),陈尧佐晋升为枢密直学士、河南府知府。3年后,陈尧佐出任开封府同知(副知府),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
天圣7年(1029),陈尧佐出任枢密副使,后以给事中的职务任参知政事(副相)。宋仁宗亲政后,被罢相,外放出任永兴军知府。
景祐4年(1037),陈尧佐被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相。第二年,因国内出现数次灾异,再次被罢相。康定元年(1040),陈尧佐以太子太师职级退休。
庆历4年(1044),陈尧佐去世,享年82岁,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一生政绩卓然,在陈家可以说是业绩最大的,尤其是在水利建设方面。
在任两浙转运副使时,为防备钱塘江潮水带来的灾害,以前都是用竹笼装石筑堤,但堤在第二年就毁坏,陈尧佐采用下薪实土法,也就是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有效地阻挡了潮水的冲击。
陈尧佐在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知府时,境内汾水此前常常涨水,堤防千疮百孔,经常闹灾。陈尧佐把治理汾水作为最大政务,他接受当地有治水经验者的建议,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使得汾水堤防转危为安。
天禧3年(1019),黄河决口,宋真宗紧急把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府,督理河务。
陈尧佐到任后,把工作重心放在“治黄”上。他巡视堤防,查勘水情,慰问百姓,研究制定治水办法。
此时的堤岸因黄河水位过高,已被浸泡得像一堆泥土,根本不可能直接夯实加固。所以,首先要减轻洪水的冲击,才能筑堤。
经反复试验,陈尧佐亲手绘图,“造木龙(形状像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以杀水势。”
用木龙减消水势后,用埽(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
这条大堤从滑州起,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市)、临清、夏津、恩县(今山东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绵延上千里,人称陈公堤。
陈尧佐为官清正,敢作敢为,生活俭朴。家里的器物衣服坏了,他都叫不要扔掉,缝补后继续用。
陈尧佐的诗文是父兄中最好的,著有文集30卷。他还擅长书法,喜欢写一丈见方的古隶字,笔力端正遒劲,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
陈尧咨:本是状元身为武将
陈尧咨,字嘉谟,陈省华的第三个儿子,北宋大臣、书法家。
咸平3年(1000),陈尧咨考中状元。景德3年(1006),陈尧咨担任殿试考官时,因受请托帮人作弊而获罪,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
后回到京城,在任上因破格提拔寒门士子,受到宋真宗嘉奖,升任为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出任永兴军知府。在永兴,他引龙首渠水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性情与陈尧叟、陈尧佐大为不同,刚戾急躁,做事不循法度,用刑惨酷,下手较狠,经常致人死命,所以他的仕途受到影响,起落较大,任职繁多。
后来代理开封府知府、武伶军节度使,陈尧咨心中很不爽快,上疏要求辞职。皇太后专门单独召见他,教导他。
但他仍然不改习气,经常让军士拿着大木棍站在一边,官员、百姓说话稍微不中意,就叫军士抡起大木棍狠打。
最后,他徙任天雄军知府。景祐元年(1034),陈尧咨在任上去世,享年64岁,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康肃”。这也是欧阳修在《卖油翁》中第一句话“陈康肃公尧咨”的由来。
作为一名文状元,陈尧咨却走上了武将的路,最后被追赠为武将中的最高职级太尉,可谓是个奇迹。
陈尧咨的武功算是很不错的,练得一手好箭法,自称小由基(春秋时楚国有个神箭手叫养由基)。据说,他曾用小铜钱为箭靶,一箭穿孔,欧阳修说他的射技“当世无双”。
陈尧咨“以此自矜”,他从荆南知府任上回京,母亲冯氏问他:“你掌管那个地方,有什么新政?”
陈尧咨很是得意地说:“荆南那地方啊,地处要冲,没什么事情做。官员们往来密切,白天我宴请他们时,每次都用射箭来取乐,大家都很敬佩我。”
冯氏一下拉长了脸:“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报效国家,你不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这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说着,冯氏抓起棒子朝陈尧咨打去,陈尧咨身上代表职级的金鱼配饰都被打碎了。
陈尧咨擅长写隶书,是个书法家。他的儿子陈述古,官至太子宾客;陈博古,笃学能文,官至馆阁校勘,可惜早逝。
身后事:陈家后人留在河南
陈省华一家出川后,住在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宰相陈村。陈省华父子去世后,朝廷把他们赐葬在一起。
他们的后裔为了守墓,就近靠着墓地定居下来。后来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部分陈姓人逃亡到河北,一部分人南下,一部分人坚持留下,继续守墓。
现在,宰相陈村,有陈省华后裔上千人。
在陈省华的故里南部县大桥镇,留有不少“三陈”的遗迹。
大桥镇东北的读书岩,是陈家三兄弟幼年时读书的地方,当地俗称状元洞,又叫台星岩、将相堂。
大桥镇后的金鱼山上,有三陈祠,大厅里有陈家三兄弟的塑像。阆中市还有“三陈”故居所在的三陈街。
有种说法认为,陈省华及“三陈”死后,陈尧叟的二儿子陈礼古、陈尧佐的二儿子陈求古、陈尧咨的二儿子陈宗古迁回阆中居住。
但阆中至今没有任何记载和文物支持这一说法。
如今,阆中、南部一带有很多陈姓人说是陈省华的后裔。有学者考证后表示,陈省华全家离开阆中后,陈省华的曾祖父陈翔在阆中、南部的后人,只有陈省华的叔父陈玿文和陈省华的弟弟陈省恭的后裔。
当然,不排除在后世中,有陈省华的后裔从外省迁徙入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