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606|评论: 0

政府来养老,为何成笑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建邦 于 2016/7/13 16:54:0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官员拍胸脯,牛皮打草稿?

    失独陷困境,击鼓讨公道。

    随口逗你玩,屁民你别恼。

    随着苛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特别是普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在“4+2+1”式家庭结构模式,如果考虑到人均寿命的增加,甚至是在“8+4+2+1”式的家庭结构模式下,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一对夫妻,自己生养一个孩子,在要忙于工作挣钱的情况下,上面还需要赡养照顾4个老人,甚至需要赡养照顾12个老人,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可以肯定,家庭养老,对独生子女来说,实在是不堪重负。因此,传承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独生子女时代,必将面临巨在挑战,甚至有可能就此终结。

    其实,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人们将来的养老问题,当初就提出了社会化养老的设想。

    在实行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时,为了打消人们老无所养的顾虑,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然而,口号虽然响亮,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政府可能仅仅是把这个口号当作顺利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权宜之计,因为在叫响“政府来养老”的口号之后,并没有看到政府作出任何为国民养老的制度性安排,也没有看到政府作出为国民养老的实质性努力。仅仅扯着嗓子高叫“政府来养老”的口号,并无制度性安排的政策跟进,“政府来养老”不可避免地要沦为一句“逗你玩”的谎言。说得难听一点,纯粹是为了达到目的,不负任地胡弄百姓,如此不择手段地忽悠大家,甚至可以说居心不良。

    与此相对照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在提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口号之后,并没有作出任何修改。可见,在决策层的心目中,“只好一个好,政府来养老”,仅仅是说说而已,完全没有认真对待的意思。我国制定的法律,承袭家庭养老的传统思维,明确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本来,既然提出了“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那养老的责任就归到政府这边,继续将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法定义务,显然与“政府来养老”存在矛盾。而且,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同时对“政府来养老”的法律责任付诸阙如,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看,显然也是于理不合的。可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口号提出之后,全国两会年年开,不要说有过修改“子女赡养父母”的动作,连与之有关的任何提议也没有吧?可见,两会上的衮衮诸公,同样也是完全没有把“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当作回事,至少没有从立法的角度把“政府来养老”落实的意愿。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逐步感觉到了“政府来养老”由空喊口号变成了现实压力,于是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修改为“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其实,“政府帮养老”,到底怎么个帮法,依旧没有制度性安排的具体政策措施,“政府帮养老”仍然是一个纸上画饼。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的口号,就退到“养老不能靠政府”的地步。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汹涌,我们已经看到了“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这样的口号。

    30年来,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逐步演变为“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在口号的演变过程中,政府的承诺一步步变形走样,政府的责任一步步缩水跑偏,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这样一步步透支最终荡然无存,“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最终沦为被公众广为诟病的笑柄。不知最初叫响“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这句口号者,面对公众的讥笑,到底会作何感想?

    当然,讥笑归讥笑,“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带来的问题,不会在嘲笑声中消散。最为尖锐的问题,就是失独家庭。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不仅要承受失去独子的巨大精神伤痛,也必须艰难而痛苦地面对养老送终的问题。

    尽管统计的口径不同,我们看到的失独家庭统计数字也不尽相同,但失独家庭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况且,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一个失独家庭的准确数字,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失独家庭这一个尖锐问题。当然,回避问题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采取驼鸟主义的拖延战术显然于事无补,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毫无疑问,不管是主动自觉,还是被逼无奈,失独家庭是在“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口号声中“只生一个”的。现在他们痛失独子成了失独家庭,看到“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一步步变成“养老不能靠政府”,他们自然有理由感到愤怒。现在,各地逐步出台了一些对失独家庭的抚助政策,但与“政府来养老”显然相距甚远,对大部分失独家庭来说,是难以感到满意的。想想当初“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再看看失独家庭的窘迫境况,政府能否“不忘初心”?又将如何做到“不忘初心”?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2015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这两项指标都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的“红线”。中国已经毫无悬念地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的特殊性在于,长期实施苛严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但人为助推加速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而且由于90后人口出现“断崖式减少”,中国人口出现明显的结构断层。有预计,中国的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到2030年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从2002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人口开始出现净减少。世行专家警告,中国到2040年时,劳动力人口将净减少9000万人。

    老龄化浪潮汹涌,人口结构断层,未富先老,大国空巢,是我们思考养老问题必然要面对的现实。在此情况下,发展社会化养老,将成为国人的必然选择。

    家庭养老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支撑,而且因为有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已经植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几乎已经内化为国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国人依旧浸润于家庭养老文化之中的情况,要接受社会化养老恐怕并不容易。此前,北京大学知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进养老院一事,一经媒体披露便迅速引爆舆论,可见公众还是对社会化养老接受程度很低。

    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从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的关键“拐点”;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认同度却很低。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养老机构不断曝出虐待老人的丑闻,更是让人对社会化养老难以认同。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让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精细化的服务至关重要。而服侍老人,存在诸多烦难,最需要耐心与爱心。如果社会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缺少职业精神,其服务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而且,养老毕竟不是给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产生心理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没有与社会化养相适应的新型养老文化,老人在养老院不能产生心理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恐怕就难以感到满意和顺心,这样老人在养老院养老,出现各种不适,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出现各种冲突,恐怕就在所难免。

    我们应该看到,养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中国的家庭式养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发育完善。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要让老人乐于走进养老院,必须重新建构与社会化养老相适应的养老文化。人们呼吁社会化养老。然而,社会化养老可能还在路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