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丹棱地方文史杂记》 彭华(印川) 巴山蜀水,锦绣潢洋。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 蜀都俊彦,挺生含章。 《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天府四川,地处华山之南,古梁州之地也。职是之故,蜀人常璩(约291-361)有《华阳国志》之作。鄙人,巴蜀人士,丹棱人氏,与有荣焉!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郭文元先生,长期以来沉浸于地方文史的搜集、调查与研究,并且屡有成果问世与刊布。最近数年,郭文元先生陆续出版了《大雅堂杜甫两川夔峡诗选》(合著)、《宋代丹棱乡贤“七李”诗辑注》(独著)、《丹棱历代乡贤名人诗文赏读》(独著)。以上三书,均获签名馈赠,不胜欣喜;闲时加以翻检,获益匪浅。 近期,郭文元先生又将他多年来探索丹棱地方文史的五十多篇文稿,整理汇编为《丹棱地方文史杂记》一书(电脑统计,约13.6万字),并将其书稿的电子版发送给我,且嘱搦管操觚,为之一序。 我与郭文元先生相识多年,见面多次。此前,亦尝为其《丹棱历代乡贤诗文赏析选》作序。但因我们身在两地,又因工作繁忙,故难得深入交流。纵然如此,我对郭文元先生的了解和认知,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增多、日渐加深。 郭文元先生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热爱写作,常用笔名“南山种豆翁”在博客、论坛以及省、市刊物上发表帖子、文章,宣传、推介丹棱大雅文化和富有丹棱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丹棱县的亲人、同学和朋友,亦不时有人提及“南山种豆翁”及其文章与帖子。由此可以看出,“南山种豆翁”和郭文元先生在丹棱县是“知之者甚众”。每每提及此点,郭文元先生总是谦虚地说,“小有名气”而已。 郭文元先生的这部书稿,其内容基本上是关于丹棱地方文学与历史(文史),具有极为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的色彩,也具有较为突出的地方历史文化的价值。我感觉,郭文元先生的这部书稿,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书稿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富有阅读价值。在时限上,书稿上起汉唐,下至近代,长达两千余年,可谓绵长。在内容上,书稿既有宏观性的描述(如《宋代丹棱史氏家族略考》、《丹棱乡贤“三唐”“七李”“三彭”略考》、《关于丹棱“八景”流变探析》、《清代“流寇”蓝大顺侵扰丹棱始末》等),又有微观式的考辨(如《关于宋代乡贤史克恭进士时间考》、《关于苏东坡的出生地及籍贯略考》、《关于宋代冯时行任丹棱县令时间考》以及关于我之本家丹棱县人氏彭百川、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彭蕙芰的考辨等),颇为方便读者对丹棱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概略性的了解和认知。 二是敢于实事求是,既不盲从权威,亦不妄下断论。孔子教导学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此为千古良言,亦为至理名言。翻阅书稿,我的感觉是,郭文元先生治学严谨,不迷信名家,不盲从权威,勇于用客观的事实说话,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比如说,关于大雅堂的建造者,究竟是杨素,还是杨素翁?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大雅堂的建造者是杨素翁而不是杨素。郭文元先生举证史料,以史实说话,证明大雅堂的建造者是杨素而不是杨素翁。再比如,关于史克恭中进士的时间,有北宋乾道、元祐二说。郭文元先生举证说明元祐进士说是十分错误的,认为史克恭极有可能是五代后蜀时期的进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是多有补缺遗逸,有功地方文史。在与郭文元先生的多次交往中,我强烈地感受到,郭文元先生勤于读书,涉猎广泛,广搜博集,挖掘整理出很多珍贵史料,从而填补史志之阙失。比如,关于宋代大雅堂建造者杨素,县志上鲜有记载;而郭文元先生在《有关一则大雅堂建造者杨素的史料辑考》一文中,辑录了南宋时期丹棱县令冯时行撰写的《杨隐父墓表》一文,填补了史志的空白。 总体而言,郭文元先生的这部《丹棱地方文史杂记》书稿,在篇幅上不算乎“长篇巨著”(毕竟只有十三万字),在内容上也不关乎“禹贡九州”(毕竟只有梁州一隅)。但是,对于丹棱一地而言,其价值实则不可低估。这部书稿,浸濡了郭文元先生的一腔心血,值得我们每位热爱丹棱的人士一读。 传承地方文史,功莫大焉。 谨愿:郭文元先生有更多力作贡献于乡梓! 彭 华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四日
【彭华(1969-),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