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02|评论: 0

[群众呼声] 深夜勿点:中国人为何离不开猪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肉价单月上涨30%,生猪价格创五年来历史高点,目前猪肉零售价近20元一斤,肋排最高近35元一斤,“疯涨”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然而,中国人吃猪肉的热情可一点也没有被浇灭。
0]`QHS5CEI7E{$`B)ZF}@4C.png
其实,在明清以前,牛羊肉才是中国人最主流的肉食,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中国人为何又离不开猪肉?

猪肉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能逆袭成功?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养殖牲畜都是作为家庭副业进行的。但是在明清时期,这种模式遭遇到了挑战,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在美洲农作物(红薯、马铃薯、玉米)的帮助下,迅速超过了4亿。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土地却日益减少,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畜牧业,已经不能维持基本的食物需求,人们不得不减少畜牧业的比重,转而增加谷物的种植——同样面积的种植业可以养活的人口是畜牧业的十倍以上。

人口增长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劳动力过剩,导致部分农户甚至放弃了在农耕中起重要因素的牛的养殖,改由人来犁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一本正经地计算后更是认为,牛力完全可以由人力替代。这也导致了牛在中国地位的下降以及畜牧业的衰退。
UAQ0DFP917F09(@9XY}3)EN.png
但养猪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猪对饲料的要求远远低于其它牲畜,根据记载,当时的人们利用残羹剩菜和人不能吃的剩余农副产品,一个家庭一年养1-2头猪,是可以做到的。

除了为人们提供肉食,猪也是小农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猪不能像牛一样耕地,但是它能提供种植业最需要的肥料。尤其是中国很早就废除了土地的休耕制度,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对于恢复土壤的肥力,起到重要作用。民间谚语更是认为:“富不离书,穷不离猪”、“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

此外,猪还能最高效的为人类提供肉食。明朝浙江嘉兴府早有“肉猪一年饲养两槽,一头肉猪饲养6个月可得白肉90斤”的记录,而清代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更记载:“豕,邑产皮厚而宽,有重至二百余斤者。”在提供肉食总量方面,根据《膳夫经手录》所说,“羊之大者不过五六十斤”,与猪相差甚远。在人口高速增长,肉食需求量激增的年代,猪无疑是最适合的家畜。
EKCJ5PX)G)2G]8[A1KHK0WC.png
所以,自明清以后,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猪肉成为了压倒性的肉食来源。《中国食物》的作者尤金·安德森就这样评价猪肉:“它是富人的日常肉食,穷人的节庆膳食,油和工业产品的来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如此常见,以至中国的饲养场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猪。”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