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42|评论: 1

[散文随笔] 真挚的情感,永恒的回忆 蒂尕字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随着与香江路11号这栋百色大楼距离的临近,这歌声、歌词听得越来越清晰、声音也越来越响。
    弘一法师(李叔同)谱词的这首“送别”,我儿时就会唱。古朴、抒情、略带凄凉的歌曲,今听起来格外感到伤感、凄凉,如同阴霾感挥之不去。这就是触景生情?还是爱屋及乌?我迷茫。随着距离的拉近,其声部也清晰可见,当唱到:“芳草碧连天......”,顿时唤起我儿时的回忆,勾起诸多的遐想。

    那是五十九年前(1953年)的一个夏天,我还在上幼稚园。那可是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国泰民安的好日子。当时我们家还没搬,住在复兴街51号,(现在武汉电影院斜对面,市内售票处)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花园里种的有花卉,院子中还设有防空洞,那是一栋宽敞、舒适、典雅的西洋式庭院楼房。

    那天下午外婆将我从幼稚园接回,准确说,是我独自走回家的,走到街口(肖耀南公馆处)才遇上外婆。一进院子,就听到妈妈在楼上唱歌,立刻被那古朴抒情的旋律、诗情画意歌词所吸引。跑上楼嚷着要妈妈教我唱。殊不知,那是“二十中”教英语的妈妈,临时改教音乐,抱佛脚在备课。妈妈欣然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一句一字地教我唱,并告诉我这是弘一法师谱写的词,John Pond Ordway(美国人J.P奥德威)作曲,弘一法师,琴、棋、诗、画什么都会,还会西洋画的全才哟。从那时起,我就知道“送别”这首歌。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妈妈教我时的情景。当时人小口齿不清,而且还有些笨,总爱将“芳草碧连天”,唱成“芳草一天天”,妈妈为了揪正我的口吃,一遍一遍反复地唱,逐字逐句念给我听,就为这短短几个字的一句话,花费妈妈老鼻子劲了。

    听到大楼里内传出的“送别”歌声,一向守时的我,顿时心里一咯噔一响,心想拐了,这回真的来晚迟到了,跟着歌声拾级而上,不由得加快脚下的步伐。大楼内的一切,我均感亲切,这是爱屋及乌,还是触景生情,一时难于分辨。总之,这是妈妈生前常来并牵挂的地方,这里有妈妈足迹,有妈妈生前的好友,待我来寻觅、拜访。

    三月以来,我曾多次来学校,那是给总部、领导、诗词班、英语班、歌咏班,送《范亚维翻译歌曲集》。

    记得那天来词社找王桂芳老师,取该社为怀念妈妈所出的特辑,“《幽草》2013.第三期(总150期)”,就是那天,遇到冯杰老师为妈妈送挽联,他那矍铄地举止,豁达善解人意为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

    那天我到诗词社没一会,歌咏班冯杰老师从八楼赶来,递给我,他们为妈妈撰写的挽联:“乐韵莺歌永随仙袂杳然去,诗魂懿范常绕杏坛心际留 ”,这幅犹带墨香的瑰宝,沉甸甸地落在手上。看到字里行间倾注的那份情、那份义,我非常感激无语言表,半天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这是歌咏班领导同志们的关怀、是同学们真挚情感。这是人类最真挚的那份爱、最朴实的那份义,最温暖的关怀!这些情、这些义、这些爱,凝聚在挽联中。使我想到妈妈坎坷的一生,不禁黯然泪下。

    从挽联中看到冯老师厚实的文化功底、娴熟的书法技艺,我不禁失口叫绝。回家后我将这幅挽联挂在妈妈的遗像前,我想,妈妈会感欣慰和高兴的,妈妈依旧会吟诗作赋,在译坛里照样妙笔生花。

    事后王老师告诉我,这是冯老抑制心中的悲哀,将所有的情、全部的义、感凝聚在笔墨间,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的。   

    妈妈在歌咏班学习时间长,和班中的同志们感情最深。常参加班上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照片上就能看到,开心投入的妈妈,那笑容可掬的样子。这开心、这愉悦、这笑容,都是班里师生,同学们的关爱给予的。可惜当时我在外地打工,没能和妈妈一块参加活动,没能给妈妈多拍几张相,现看来照片实在有限,满足不了儿女的如渴期望。可惜的是,没能早点结识这帮良师益友。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要早和这帮良师益友接触,对我个人来讲,肯定受益匪浅收获巨大。

    自从《范亚维翻译歌曲集》打刷成册后,我到老年大学来了好几趟,由于需要书的朋友太多,无法满足大家的要求,只能请妈妈曾经学习过的会长、班长、社长帮忙,僧多粥少实在没法,在此,特向妈妈的生前新老朋友、同学,解释一下,对没能拿到书的朋友们深表歉意!

    前段时间,我就一直忙于应酬、接洽、发书、寄书工作中。中国图书馆的采编部工作人员电话中讲:“感谢,您赠送的这本翻译歌曲,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延伸。据我所知,外国歌曲翻译成中文的很多,可,将中文歌曲翻译成英语的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我们已经将其珍藏入库。短时间内会给您寄去捐赠证书,望查收……”。

    舅舅从台湾来电话讲:“歌曲集多给我寄些来,美国朋友听说后,纷纷来电话讨要,我还准备送到有影响的国立、州立图书馆去……”。实现妈妈的夙愿,这好事、是喜事,这是妈妈由衷的希望,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妈妈,就是希望她所著的诗词、歌曲、文章,对所需要的人是种帮助,作为拐杖协助学习者去攀登。

     位于天津路《武汉市老年大学》是栋红砖红瓦歌德式的小洋楼,这是妈妈二十多年来,工作、学习、战斗过的地方,里面有妈妈的老师、同事、同学,朋友。还有不少妈妈的足迹,待我来一一寻觅、拜访。这就是一种情感寄托,思念方式的转移、缓解哀思最好的办法。

    随着过江隧道的修建,情感随学校一同迁往新的地方——香江路11号,那栋临街的白色大楼。妈妈曾多次在这栋大楼内拾级而上,妈妈的歌声也曾在大楼飞扬、回荡。就在病魔缠身不便之时,妈妈让阿姨推着自己前往,艰难行走上楼,看看领导、老师、会会同学、朋友,哪怕只说两句话,彼此喧寒声也是好的。

    性情中的妈妈十分注重友情,有次姓李的老师,到医院来探望妈妈,出院后,妈妈硬要推她到惠济路花桥二村去回拜。那天也是一个大热天,拗不过妈妈的我,只有顺从答应,和阿姨推着妈妈前往。自的士改烧天然气,后备箱内有大气罐,轮椅就没法放进去。半天拦也不到一辆烧汽油的士,好容易来到花桥二村,妈妈又将要找人的名字忘了。人一急就爱忘事,年近期颐的妈妈更会如此,越急越想不起来,越急越忘得干净,没法猜透妈妈的心事,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忙。凭妈妈残缺的记忆去找,一会往这去,一会往那跑,推着妈妈冒着酷暑,一栋栋一遍遍地找,汗水顺着妈妈瘦弱的脸颊流下,滴在怀中的礼品盒上,一滴二滴三滴......。我取出毛巾到派出所打湿,心痛地给妈妈擦汗。

     硕大的一个小区,要找一个有姓没名的人谈何容易。求助派出所、居委会也没效果,(他们翻阅小区所有户籍、查遍电脑中姓李的人,硬是找不到妈妈所说的那个人),跑去跑来折腾一个下午,初愈出院的妈妈确实就叫人担心,我和阿姨轮换劝,慢慢哄,嘴皮磨干了,妈妈这才一步三回头,念念不舍地离开花桥二村。

    回家时值下班高峰,要想打的士比登天还难,没法,只有改乘公共汽车,我抱着妈妈上车,阿姨拿着轮椅,在公汽乘客的大力帮助下,这才顺利回家。事后妈妈还不甘心,硬要我将所买礼品给李老师送去,我查遍妈妈的通讯录、记事本也没找到花桥二村这位姓李的老师。在妈妈催逼下,只有用剪刀将礼品包装剪破,哄妈妈说老鼠咬坏的,再了不能送人了,半信半疑的妈妈,这才将此事搁置不提啦!

    学乖了的我,只要妈妈说找谁,到哪里去,事先就去落实详细地址和电话,并在妈妈身体允许情况下,备好药、水、尿布和围裙……,这才推妈妈出发。我们先后到过武昌、汉阳、黄陂等地,逐一探望妈妈的好友、同学、学生,就别重逢遇朋友,妈妈的高兴劲就别提啦!思旧的妈妈,就连对面“人民医院”的几个学生,隔三擦四妈妈也要前往看看,找他(她)们述述旧,说说心里话。

    对于老年大学妈妈更是情有独钟,我知道,那是妈妈感情寄托之地、是妈妈再次找到自己位子,重登讲台扬帆起航的地方,那是妈妈生命的延续......。二十多年来,妈妈在老年大学里,既当老师又当写生。工作和生活的充实,拿妈妈的话说:“老年大学给我三尺讲台,我要发挥余热,用这绵薄之力回报社会,让生命永放光华”。

    学校里的新老同学全都景仰妈妈,羡慕妈妈博学多才,夸妈妈平易近人,说妈妈是他(她)们的良师益友。夸妈妈在英文、俄文、古典文学上均有很高的造诣,在音乐摄影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妈妈一辈子勤奋好学,如同孔子在《论语》中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妈妈年青在上海受过洗礼,一生遵照耶稣基督的教义-“博爱为怀,爱人如己的做人准则”,在待人接物上非常豁达。在这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像妈妈这样性情中人实在难得,确实叫人钦佩。

    连日来武汉高温热得够呛,人们纷纷喊热,连网络点击率最高的,也是这个“热”字。有幅流传甚广的图片,更有趣,图片上,手握麦克风的记者问黑人朋友:“你对近来武汉的暴热有何看法?那位黑人朋友愤然大声道:‘我再强调一遍,我不是非洲人,我是被武汉的太阳晒黑的……’”。从上述调侃看来,武汉夏天的太阳该有多毒,武汉这座火炉城市,其威力该有多大!

    繁忙中时间就是过得快,转眼又到礼拜六啦!一直想拜访歌咏班的我,总没适当的时间,昨晚冯老师来电话,告诉我,歌咏班明天在校活动,刚好我也休息,适逢良机我欣然应约。一大早我就做好了准备,先将所剩不多的《范亚维翻译歌曲集》清出来包好,绑在自行车货架上,吃完早点就蹬车前往,哪知还是搞晚了。

    在扬锡安会长倡议下,在教室里举行了一个授书会,简捷的仪式凝聚全班师生对妈妈的深情厚意。同学们纷纷拿出相机,拍下难忘的时刻。手捧《范亚维翻译歌曲集》大家畅所欲言,缅怀妈妈的丰功伟绩,回忆妈妈不为功名奋斗的一身。一位同学说得好:"这本《范亚维翻译歌曲集》是译坛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的创举、是国际交流的绝唱、是我们前进征途中的动力,追求奋斗的方向。见书如见人,范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旁,范老师是我见到过最好的老师,我敬重她、尊敬她、永远怀念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范老师一生真实写照"。
淡定九七坎坷路,奋斗一生桃李留。


著书译文芳万世,丹心不负教师头。
627de4a9gdfd36b129298&690.jpg

627de4a9gdfd36bd186de&690.jpg


627de4a9gdfd36ca20716&690.jpg


627de4a9gdfd36d4dc153&69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2-23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份回忆,融入太多情感,所以才真挚宝贵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