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闵孝子 乾隆钦赐圣旨碑
邛崃民间故事
讲述: 王春福、徐云清 整理:凡丁
提起通泉村的孝子坟茔,桑园人会如数家珍: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外乡姓闵的母子二人流落到邛崃桑园地方,人称闵母、闵子,因母老子少,便以讨饭为生,又因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到晚来就随遇而安,有破棚小庙即行安生,也少不了天当铺盖地作床的时候。尽管饥一顿、饱一餐,母子二人仍不离不弃地相依为命。
闵子稍长时,闵母却染上了风寒,全靠闵子逢场天在桑园场上替人打短工,并附带乞讨度日,闵子每有所得,一定侍奉闵母先食,然而闵母渐渐病入膏肓。
一个寒冷的冬日,闵子乞食归来,见闵母僵硬卧地而亡,闵子抚尸恸哭三天后,将闵母尸体背到一处荒地,并在尸体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守孝。由于荒地不是自家的,闵子不敢明目张胆地就地挖坑埋葬母亲尸体,况且闵子连一把土揪也没有,更没有能力请人帮忙,只好白天乞食,晚上守着母亲尸体度日。
天气渐渐转暖后,闵母的尸体开始发出异味,闵子便在行乞的路上用赤脚踢起一些泥土,用手捧到母亲的尸体上,如此日复一日,闵子的脚趾常常被踢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虽然三年不断,但力小量微,闵母的坟墓终究未能起成。
闵子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天神,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天空电闪雷鸣,霹雳一声紧过一声,突然,一个特大的响雷从天而降,电光石火直打到闵母尸骸周边,顿时,泥土如同定向爆破一般,纷纷堆聚在闵母尸骸之上,形成一个土丘状的大坟,是夜闵子看得目瞪口呆,又惊又喜。此消息不胫而走,大家因闵子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便将闵母的大坟丘称为孝子坟,称闵子为闵孝子。
此奇闻一传十,十传百后,又逐级报呈乡、县、省,一直上奏到朝庭。
当朝的皇帝即孝名鼎鼎的弘历—乾隆,乾隆阅奏后,认为大清子民中竟有如此感天动地的孝行事迹,孝道文化应该提倡和弘扬,便手书“孝子坟”三个大字,颁旨地方为孝子坟修建墓碑。
墓碑高约五尺,顶端从右到左横排“聖旨碑”三字,碑面正中是乾隆手书竖写的“孝子坟”大字,下首是落成日期,碑后记述了闵孝子的动人事迹,为因皇帝颁旨而修建,被广称为聖旨碑。
因为孝子坟丘离大路约有二里路光景,如果将墓碑安放在坟头,则起不到宣传教化的目的,便将圣旨碑安放在大路旁边,坐东向西正对着孝子坟丘,其位置在花牌坊和张牌坊之间略靠近张牌坊一点。
由于孝子坟碑是圣旨碑,不仅平民百姓路过肃然起敬,就是文官武将经过时,也得按大清律令的规矩: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叩拜并三呼万岁后方能够起身离去。
到了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际,有一任邛崃县长路过此地公干时,碍于传统封建礼教,不得不下轿跪拜,此时已是民国初年,回到县衙后,该任县长便命人将圣旨碑搬到孝子坟头安放,省去了以后来去公干时瞻仰跪拜的麻烦。
自从乾隆颁旨修建墓碑后,孝子坟茔突然声誉鹊起并且成为一处阴宅风水吉地,无论有头面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乐意在此为死者择穴安葬,原本一片荒凉之地,渐渐形成一处远近闻名的大坟场,然而在众多坟堆中,唯孝子坟丘独大。
1958年公社化后,孝子坟场被平为平地,改种上了庄稼,圣旨碑亦被砸碎散落在田间地角,唯一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闵孝子坟茔地名。
故事讲完后,王春福和徐云清老人指着一大片猕猴桃地说,这儿就是曾经著称的闵孝子坟茔。二老还说,闵孝子成人之后安了家,不过闵孝子的后代不在桑园,而在临邛城内。
我抬眼四望,孝子坟茔的西边是通泉殿、白马寺,北邻一片约两百亩的荷塘,称为:荷塘月色产业园,还有一大片猕猴桃基地……此间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果然好一个旅游去处。
我继而想,在提倡传统和孝道文化的今天,通泉殿、白马寺、闵孝子坟茔不也是此地的旅游资源吗?
201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