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村通往两河口乡吉庆村的800米机耕道已打通啦!
近日,记者刚来到市农业局对口帮扶的朝天区李家乡老林村,就听到这个喜讯。
“修路,是我们村老百姓许久的期盼了,也是在我父亲当村支书时就有的心愿。”老林村支部书记何其林告诉记者。为了这个路,村民们自己筹钱,全力以赴。而今,经过2个多月的忙碌,800米机耕道已打通。只是隧道建设仍有资金缺口。
开山难:肩挑背扛只因大型机械进不来
记者行进在刚修好的4.5米宽的机耕道上,忽然,一座刀削般的大山——马家坡,挡住了道路前进的方向。在何其林的带领下,记者绕道从小路穿行,一上一下后,来到山的那一头,这里,机械轰鸣声响彻山谷。
这头所见之路,是两河口乡负责修建的机耕道,也已开挖完毕。
如今,只需待马家坡隧道穿山而过,便可将两村道路相连。
“让一让,让一让!”
伴随着机械声,两名工人正从隧道内推出满满一平车岩渣。
“1、2、3”号子声落,平车内的岩渣,便随着眼前的缓坡滚入几十米的沟底。
行进隧道口,一阵阵浓密的岩灰扑面而来,5、6个人正在前方作业。2个工人用凿岩机凿下岩石,剩下的人用锄头、铲子、铁锹等工具将岩石倒入平车,装满后推出,倒入谷底。
如此循环往复。
“这里施工条件差,大型机械进不来,除了小型机械,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朝天民爆公司爆破员,也是该隧道承建主的陈斌介绍道。
几番交谈后方知,他是李家乡卫星村人。“这个隧道建设较难,费时费力,开销也大。我都没有考虑到赚钱,只愿能为自己家乡做点贡献。”
与陈斌同村的黄永生也是隧道施工员,“不图挣多少钱,为了大家出行方便,我们也一定会尽全力建设。”
长32米的隧道,目前已初步贯通。隧道宽度和高度,依靠机械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心齐:六旬老党员为修路捐出3年养老钱
微笑,言语和蔼。这是老林村4组64岁老党员文星福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月,修路的事情正式提上议程,我们召集村上直接受益的4个组,近90户的代表坐在一起,‘一事一议’,最后确定每户筹资1000元的费用用于道路修建。”何其林告诉记者。“虽然有些低保户、贫困户达不到 这个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出,但我们村还是有部分党员干部投了2000元。”
文星福便是其中之一。
为何他会出2倍的钱来支持道路修建?难道是家庭条件好吗?
答案却是否定的。
文星福与老伴和年迈的老父亲一起生活,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蔬菜、粮食,养殖生猪、耕牛和上山捡松子所得。年收入不到2万元。
“修这条路是大家多年的梦想了,而且这条路就是我的‘中国梦’。2000元差不多是我3年的养老金,我愿意把这3年的养老金拿来为大家做点贡献。”文大爷的这番话令记者感动。“我现在还能劳动,能挣些钱养活自己一家人。以后路修好了,不仅能推动我们村的发展,更能使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盼资金:打通隧道消除致富“拦路虎”
老林村六组的刘玉琼从两河口乡嫁过来,提起修路,她十分高兴。“路修好了不仅赶场方便,而且能经常回娘家看看了。”
李家乡盛产蔬菜,收获季节,常有大货车上门收购。“有些路段比较陡,弯多。很多收菜的老板都不愿意来我们这收购。”何其林感叹。“如果到两河口段的路接上后就好了,那边的路面更宽,能大大方便我们蔬菜的销售。”
对老林村的百姓来说,到两河口乡场镇赶集,更为便利。何其林为记者仔细算了笔帐。老林村距李家乡镇约14km路程,到两河口乡场镇却只有7km。老百姓骑摩托到李家乡需一斤半油,约7元钱,往返则需要15元钱。而到两河口乡则只需要7元钱。每户人家平均一月赶集4次,一年则是近50次,那么每户人家每年就能节省350元钱。“待路修好后,直接受益的4个组,近90户人,每年就能节省下3万多元开支。”
老林村修建的800米机耕道已通,只是隧道建设还需资金支持。据悉,该村百姓筹资加上在外成功人士的捐助,能筹集12万元左右,距离隧道建设完成还有近30万元的缺口。市农业局了解情况后已向市交通运输局对接,积极为该道路的修建争取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