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75|评论: 1

论孟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基因的培育------ 许登孝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孟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基因的培育
                                                          许登孝
                                                   (两期连载之二)

                                            (二)关于气节操守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非常重视个人的气节操守,保持人格的完美和尊严,这也是道德修养的终极目的。
      早在儒家经典著作《周易·上经·盅》篇中就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成为后世赞美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士的话,说明人应有高尚的气节,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说明君子的节操应像松柏一样坚贞,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孔子的传人曾子对个人的气节操守,说得更精辟。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认为作为一个顾命大臣,不仅要有治国才能,更要具备忠贞不贰、临危不苟的崇高品德和坚贞的节操。
       在以何种人生态度对待富贵、贫贱,也是考验一个人气节操守的重要试金石。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名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里阐明的是,君子不会去享受不合道义的富贵,不会去摆脱不合道义的贫贱,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修养。
      深受孔子、曾子及儒家经典著述影响的孟子,在谈及气节操守时,他有更多的发挥,其中不少的篇章、名言、警句,更为后世所乐道。
      在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与真理正义之间的选择时,孟子更特别强调要“舍生取义”,这更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悉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又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无丧耳。”
“舍生取义”,这是千古名言,两千多年来,在这一名言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独立、民族的生存发展,为实现正义和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孟子是在实实在在地铸造着中华民族的心灵架构。这里包含着人性的尊严、人格的尊严以及为理想、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他又指出知识分子及官僚层人士,在处于“穷”、“达”时应抱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也都是千古名言。这实际上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如何活得快乐”的重大问题。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这种“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强烈人生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宝贵的人生价值取向,推动着中国历史向着更高的文明之境迈进。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都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而“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正是立德、立功、立言所应坚持的气节操守。
     孟子在论述到何谓“大丈夫”,提到“大丈夫”的气节操守时,更有一段千古名言。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做人准则。这就意味着,做人要有原则,富贵时,不能使自身的心志放荡邪僻;贫贱时,不能改变自己的操守,更不能在威权和武力胁迫下屈服变节。在孟子的这种精神感召下,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为国家、为理想、为光明的英勇奋斗中,成功成仁,前赴后继,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不少感天动地的英雄业绩。由此可见,孟子在对中华民族的心灵架构体系的建设中,功不可没。
      那么,要怎样才能坚持气节操守呢?孟子提出了要养“浩然之气”。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回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对此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之气;它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面戴上伪善的外壳而获取的。
     南宋末年时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蒙统治者置于土牢中,囚居三年,临死不屈。据孟子的“浩然之气”作《正气歌》以自励。诗中历数了在他之前有浩然正气的人物和事件,如齐太史简、晋董狐笔、秦张良椎、汉苏武节、严将军头、嵇侍中血、张睢阳齿、颜常山舌、以及管宁辽东帽、孔明出师表、祖逖渡江楫、段秀实击贼笏,这些感天动地的壮烈之举,正是人间的浩然正气。人有了这种浩然正气,是维持人间正义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就能做到“不动心”, 反求诸己从而抵制外界的影响,守正远邪,就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崇高境界。
孟子还提到,游说大人物时,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尊严,还要“藐视”他,“勿视其巍巍然。”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说:“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驰驱围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弗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这就是说,当以下说上,以贱说贵时,不要只想到自己地位低下,而要在人格上藐视他,轻视他!要想到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骄奢淫逸,为我所不屑的生活方式,有了这种心态,心神就会安宁,神色就不会惴惴不安。孟子在游说诸侯权贵时,既在宣扬王道仁政,同时也在以浩然之气,努力争取和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和尊严,不卑不亢,风骨嶙峋,为后世士人树立了一个崇高道德风范。
        ( 三)关于立身处世
   立身处世之道,不外乎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对此,孟子皆有很深入的论及。
对己
      首先对自己要自尊自重,与别人相处,关系的好坏,是自己的言行所决定。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然,他也说,如果是蛮横而不讲理的“妄人”对待自己,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首先还是要自我检讨,他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等到自我反省后,确信自己也是仁德的。反省后,确信自己也是合乎礼的,但那个人蛮不讲理的态度依然如故,这时自己也要反省:“我必不忠”,等到自我反省确是够忠心的,可那个人还是横逆不讲理,到这时我才说:“此亦妄人也已矣!”又何必和他多计较呢?这便是孟子对己严而善于自我反省的态度(以上均见《孟子·离娄下》)。
      反之,如对己不严,则咎由自取。他指出:“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下》)。
       对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他说:“自暴者,不可与之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因为一旦自暴自弃,本来能够成就的事业,能够建立的功勋,能够成长的道德修养,都会因此而毁于一旦,这也是可悲哀的。
   孟子还指出,一个人获得上级的信任的途径:首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而获得朋友的信任的途径是侍奉双亲使他们感到欣慰;而获得双亲的欣慰的途径,便是反思自己的孝敬之心是否真诚。如果一个人做到诚实的地步,那就能感化别人。孟子认为一个人诚信无欺,是事君、敬上、治民、娱亲、交友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修身之本,立身处世之道。
    对人对己的论述,已如上述。那么,怎么对待别人呢?孟子
     认为对人莫过于“与人为善”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推崇大舜,说:“ 子路,人告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是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一个人只要想为大众谋福利,“闻善言则拜”,还是容易做得到的。但“闻过则喜”,这个“过”不管是集团的,还是个人的,别人提出来加以批评,要做到高高兴兴、脸不变色就难了。因为这关系到个人或集团的声誉乃至权力地位的问题。重私利而不计公利的人,宁肯文过饰非,或委过于人,也不会认错的,更遑论“闻过则喜”了。可见,这“闻过则喜”是要有很高的做人责任感、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得到。
       在对人方面,孟子特别提出国君更是要信任仁贤之人。他指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这意思是说,如果国君不信任贤德之人,那么国中就会处于人才空虚短缺的状态。这里虽然讲的是贤人政治,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但政治人物贤与否,仍关乎国运之盛衰、治乱之得失,所以“亲贤臣,远小人”,这也是使国家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
      孟子还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这是一种最坏的毛病。因为遇事老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教训别人,人人都会讨厌的。考其原因,在于自满,自满到认为周围或天下已无可师之人,这实际上也是无知、浅薄和狂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虚好学,永远是人的美德。
    爱说别人的坏话,这也是孟子所讨厌的。他指出:“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离娄下》)。好言人恶,既是无教养之表现,也必贻后患。庄子也说:“菑(通“灾”)人者,人必反菑之。”这些教导当然不是教人谄谀,而是对人立身处世应有之义。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处世待人,绝不要做过分之事。他以孔子为例说:“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不为已甚者”,就是说,做事待人,要把握一个“度”。在“度”,即人们常说的“分寸”这个临界点上,都是正确的。但如超过这个“度”,或达不到这个“度”,也是错误的。即孔子所说:“过犹不及”。 “不为已甚者”,还指思想不能过于激进,走极端的路线。这些也都是正确的对人对己的人生态度。
      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在参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不仅着力甚多,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已成为中国人民思想文化基因的伟大培育者。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对于重塑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续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12-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