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海伦市一位主要领导向记者坦承,虽然已按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对政府大楼超标房间进行腾退,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依然令他们深感窘迫和不安。(中国江苏网) 宁要“里子”不要“面子”,一个拥有8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靠过硬的领导关系和超常努力终于争来了国家级“贫困帽子”。但顺利戴上贫困帽子后,该县未将所得资金用于脱贫致富,而且没有任何有关摘掉“贫困帽子”的工作计划。据悉,该市申请贫困帽子的原因是得到国家产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和巨额转移支付资金,最终目的不光是是为地方财政上日子好过,可以有财力搞产业项目,更多考虑的还是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的改善。与贫困市身份不符的是市政府搬进了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政府办公楼群,由一栋13层主楼和东西两栋5层楼组成,共有办公用房820间,仅会议室就有40多个。一贫一富,让百姓怎么想?今年9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后,该市第一时间对政府大楼办公用房进行清理,已腾退办公用房137间,共计2260平方米。我门不禁要追问,这栋奢侈的大楼是怎么来的呢?海伦市一些政府官员说这栋楼是“换”来,并把它当成新城市经营理念的“政绩”与“杰作”。但是实际中确是捉迷藏式的文字游戏,换个方式把政府楼旧址给卖了,避开上级和社会监督而已。 对照群众路线教育实现活动,机关干部们感觉不踏实。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尴尬确实让人寝室难安。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不再唯GDP论英雄。也希望贫困县能脱贫,不再只戴帽子不搞基层发展,“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套太极手法,跳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