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美国一直标榜“不受限制的互联网”是它的“国家商标”,互联网只有“公海”没有“领海”。然而,“棱镜门”事件却使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也引起了包括其欧洲盟国在内的全球震惊和反思。究竟谁在损害互联网自由,谁在威胁互联网安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国际规则?各国特别是掌握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的大国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 互联网最早由美国高校开发、军方拓展,成型成势之后,美国鼓励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放手让别国长期搭美国网络的便车。这就如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美国的相关技术专利与产业标准体系,都曾近乎免费供他国使用,一旦相关国家、经济主体对该体系产生依赖,美国便利用这种依赖获取霸权收益,并使别国处于依附地位。如今,网络空间业已成为主权国家在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第四空间”,成为主权国家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控制网络就成为美国巩固霸权地位的新选择。 为实现网络霸权,近年来,美国通过一系列努力,整合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相关规则与机制,把网络中的优势转化成现实动能,即攻防能力。首先,营造并保持网络安全的低烈度紧张,臆造网络战的对手与敌人。近年来,美国政界、军界、媒体界、学界、商界蜂拥而上,爆炒国防、水电等涉网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联邦调查局长、中央情报局长等情报首脑共同发布报告,认为“网络威胁”已超越国际恐怖主义,成为美国的“头号威胁”。 在“智慧地球”、“数字城市”等信息化口号下,近些年一些美国公司已全面渗透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电信、金融、石油、物流等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掌控这些国家的经济神经中枢,对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如果国际社会不能尽快通过平等协商制定出公正合理的网络国际规则,各国就会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发展自己的网络设施,制定自己的网络标准,限制网络开放,国际互联网就可能会被肢解。美国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它的“不对称易损性”,更易于陷入网络安全困境。因此,美国应当明白,只有努力与各国建立互信,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建立网络空间安全互信机制,才是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