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篇权威性专家的文章,内容是说汉字简化还有空间。
笔者没学过汉语专业,但要读书写字说话,算是有点儿相干,因此,站在门外,也来弱弱地冒两句。
汉字太古老,辗转至今,也就复杂。有的字笔划多,记读书写费力,不便于学习和传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进行了汉字简化,已在祖国大陆普及并长期应用,在规范、简化部首,减少字的笔划,以及新造简笔字[如尘、灭、众、蚕]等方面有创意,收效良好。
近年来,时有媒体人把已经简化过的” 蓝”字,写成笔划更少的”兰”,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有进一步要求,或者汉字还有简化的空间吧。
笔者赞同汉字笔划可酌情再减,但在对于同音字的处理上,有些看法---过去施行的简化方案,认为繁复的,实行 吊销兼并,究竟如何?感觉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本想简明扼要,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似乎未能如愿,试举几例以证。
里 它属于繁体,并非简化字,用来兼容代替左边”衣”旁,右边是”里” ,与”衣”字上下开拆,中间是”里” 的那两个同音字[因笔者的写字板无法弹出已简化或被兼并的繁体字,只好这样来表示] 。
“里”,原指街巷[里弄] ,家乡[故里] 和长度单位[合500米] , 含意单纯明晰易懂。经归并兼容后,大包大揽,增加了1、衣服的内层,布料的反面;2、里边[跟” 外” 相对] 如里屋;3、内部[跟” 外” 相对] 如手里、心里;4、附后表示地点,如这里那里等内涵。
对比可发现,这样做其实仅” 精简”了一个同音字[另一个是异体字本应按规范去掉的] 却把那个字的意涵及应用范围悉数保留,搬运过来,重叠堆放,只是挪了个窝,工作量一点都没少。而且很含混,容易产生误导,有的人就以为那两个字是”里” 字 的繁体。
面 非简化字,原指1、脸,2、朝向,3、物体的表面,4、见面,5、当面,6、露出的一面、织品的正面,7、几何学上的有长有宽无厚度的图形,8、部位或方面,9、方位词后缀,10、用于扁平物作量词,11、姓。
这个字本来涉及就够多的了,取代左边”麦”右边” 面” 以及另一个” 与其同义的同音异体字后,扩张到13、粮食磨成的粉,又特指小麦粉,14、粉末,15、面条,16、对少纤维较柔软食物的口感形容。
此例与上例相同,”简化” 后并无便宜,少一个字,却衍生更多疏离的内容,反而更繁琐难记,产生负面影响。
1、交流有歧义,曾有一位台湾朋友说:您发短信请我”吃面” ,我很纳闷,为何请我吃脸,不知是亲脸还是啃脸?
2、字义冲突,兼容后,”面” 既能表示粉末,是细小颗粒;又可视为面积,扁平大块,显得怪头怪脑,随性无规则,不够科学严谨。
干 简化字,替换动词”干” 的繁体及形容词乾[gdn] 。由于它不能取代”乾” 的另音[dian] 另义,只阉割并承接其用作形容词那部分功能,”乾” 字仍在,说明兼容方式牵扯纠结,费了力,效率却不高,又难分辩。
如”干劲” 一词,其中的” 干”,发第四声为褒义,若发平声,它替代的是” 乾” ,形容空乏无力,变成了贬义。
扇 非简化字,代替原有的左边”提手”右边 “扇” 组成的这个 字。可惜原字就因多三笔被取缔,才有” 扇扇子” 这种别扭的句式出现:前面那个”扇” 是动词,后面那个是名词,有点儿绕,露出笨笨的尴尬。
若清查梳理,更多。
同音字可以规范,兼容,重组,目的是简明易学好用,要综合考量,平衡递进,不减不损汉字的丰富性,架构语言的逻辑,和东方的文明与优雅,否则,就是顾此失彼,不能说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