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节来得有点迟,元宵节刚过,农村的油菜花就肆意盛开了。在庸懒的春光下,无论你是驾车还是步行在油菜花盛开的农村,看着远近的一片,青绿与嫩黄交错其间,油菜枝叶的青香和浓郁的花香不时地随风扑来,心情就会出奇地好,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春天。 在太阳还正值头顶的中午,我从黄溪乡场镇,一路驾车到马龙村,约3公里左右,来到名为马头咀的村庄前。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廓桥立在村庄口,桥边约5亩左右的水塘微波荡漾,水塘左右两边分别横亘着两片明国时代的旧居民房,时光好像穿越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不由自主勾起我儿童时的记忆:在一处相互牵连的四合院中,住着几十户农民,一群穿着补丁服的儿童在院里快乐地追逐游戏,不时有几个童伴被几声好听的小名喊回了家,又不时加入一个新伙伴。少年不知愁甜味,但我们当年的孩童时代谁又没有这样那样的忧愁呢,正是这些点点的忧愁沉甸为我们今天挥之不去的乡愁。
短暂的穿越后,我的神智又回到了眼前的村庄。稀疏的房顶上冒着吹烟,几个孤独的老年人在房前忙碌着,宽阔的农田中两三个农民在接近荒芜的农田中整理杂草,孤寂了多年的廓桥满肚子的诉说没人听,这又是一个日渐沉寂的村庄。在一处四合院前,一位年近花甲的大娘告诉我,这个村在清朝时代就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大村庄,出了很多人才和乡绅,周边许多人来这里交易、读书,所以建了一座廓桥,名为“迎禄桥”,解放前这里出了一名乡绅,负责远近几十个保、甲的捐税征收。现有这些旧房子都是原来大户人家的院落,解放后才分给各家各户的。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有群众400多人,每个院子里都住着4、5户30多个农民,那时这里很热闹。随着这20多年的变迁,现在马头咀只人50多个老人和儿童在家了,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到100人。大娘告诉我,这里的人长时间在院子里生活,很团结,求学上进的风气浓厚,许多人都通过读书考学到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来大家对这些老房子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都舍不得拆除和搬迁。她和近70岁的老伴因为舍不得家,不愿意到城市里的儿女家生活,所以还在家里做点耍农活。望着山脚下的油菜花,大娘又诉说,以前眼前的几十亩田里都种着油菜,这个时节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花香扑鼻,那才美呢!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当今新农村的标准。面对工业化、城市化日渐主导社会的当下,丘区农村如何应对,如何不被淹没,这是一个沉重的课题,更是一个不能拖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