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317|评论: 23

马湖,马湖营与马蹄印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3-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湖,马湖营与马蹄印

        马湖原来是独立的乡建制,现在撤乡,并入水口了。它的场期是1,4,7,那天我去赶了一下场,人气还很旺。但马湖这个名字取得蹊跷,为什么用了个湖字。无中生有,天上掉了个“湖”字,我曾经开玩笑说,“水口有口水,马湖有湖吗(马)?”有人解释说,马湖,全称是马湖营,因为曾经驻扎过雷波县的马湖地方部队,是他们的营盘,所以称为马湖营。一般叫马湖。这个马湖地名形成的龙门阵扯得有点远。他们的依据是,他们查过典籍,营,就是军营的意思。
      有些先生在考证地名形成来历时,总完全依靠查典籍,望文生义,顾名思义。典籍是必不可少,需要查的,但应该知道,最初汉青地名的形成,特别是小地名的形成,那是老百姓改的,是约定俗成而形成的。它们都非常简单直接,用人的姓氏和明显的突出的地标物来命名。所取的地名,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有时还感觉很土和俗,但却抓住了当地特点。例如平乐的爬蟹沟,牛屎坡,许坟园,大路坪。。。所以我提出,要考察地名的形成,特别是小地名形成,应该接地气,从当地的山川形制,风土人情入手。我曾经提出,平乐坝和平落坝,都不是平乐古镇的原来的名字,根据邛崃小地名形成的规律,它的古地名极有可能是“平路坝”,在历史演变中,发生了变异。
     现在回过头来说马湖营。这个“营”,有军营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做作军营讲,那是牵强附会。邛崃有些先生,把有营的地名,都解释是曾经因为有军队驻扎过,所以取了营的地名。例如封营,彭家营,熊营,樊营,都往军营上靠。认为是因为军队住过而命名。这是不对的。
营,本义,帀居也。——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围绕而居,是营的本义。军队的住房,都是围绕而居,所以称为营。老百姓围绕而居,也可以称为营。邛崃有很多以营命名的小地名,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封营,彭家营,熊营,樊营,是指这些同一姓人围绕而居的聚居点。也就是所谓的村落。邛崃为什么用营来命名居民聚居点。有两种可能,一,古汉语在邛崃话中的遗存,二,会不会是湖广填四川的湖广话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证。但邛崃这些“营”的的意思,不做军营讲,只作为聚居点讲,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马湖营是不是就是聚居点的意思呢?我调查了一下,也不对,姓马和姓胡的在这个地方很少。根据邛崃用“营”来命名的地名规律,也没有发现用两个姓命名的。
       很久以前,我记得好像看到过一位先生的文章,他提到马湖的名字形成时说,马湖其实是因文井江“马蹄印”转变来的。文井江从马湖场绕过,形如马蹄,马湖场像个半岛。今天,我到马湖搞调查,有很多人也持此说。也动员我去看那些马蹄印。
      所谓“马蹄印”,是在文井江底的红石盘上,农民说是11公桩那个地方的,有很多大大小小,深浅不一,有点圆圆的,非常酷似马蹄踩的蹄子印迹,我小时候,那时候从齐口到马湖一段的文井江清澈见底,那些马蹄印看得非常清楚,现在看不到了。这些像马蹄的印迹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的可能有解释。老百姓则说,那是张献忠剿四川过河留下的马蹄子印子。不过,我在天台山金龙河的石盘上也好像看到过这些马蹄印。
      从小地名形成的规律来,这种非常有特点,印象深刻的地标物,极有可能作为地名。我采信这个马蹄印一说。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是改成“马蹄印乡”?梁山村委会的干部告诉我说,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马湖设乡,当时的国民政府,认为用“马蹄乡”不雅,所以改成马湖,我又追问,马湖没有湖啊,为什么选湖,而没有选其它字。他说,只有当时改的人知道了。
      是的,文化人因为要追求文化内涵和文雅,把没有文化的老百姓的取的地名,翻来覆去梳妆打扮。我住的社区,叫铁花社区,我小时候这个地方叫铁屎坝,后来改成铁花村。“花”比“屎”,当然文雅多了。
       但是,我还在绞尽脑汁地想,“马蹄印”改成“马湖营”,他们是咋个想得起来这样改啊。
    “湖”从何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5013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3-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马湖的来历,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法呢?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3-7 22:23
德昌有个半站营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5-3-8 10:24
我就是马湖的,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5010_副本_副本.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湖的来历你就可能知道啊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5006_副本.jpg

发表于 2015-3-9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对四川"某姓营"的来历进行过考证。篇幅很长。下面把作者的结论复制如下,以供参考:

十四、结论

    元末,明玉珍率一支红巾军入川,军队及随军前后入川民众迏数十万人。这些军民中大多数是麻城孝感乡籍或经由麻城孝感乡入川的,并且绝大多数都认同“麻城县孝感乡”为原籍。这些移民及部份军人被明玉珍安置于川内各地以“官庄”形式屯田,以达到自食和为大夏政权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洪武四年,朱元璋佔领四川,他把大夏政权屯田“官庄”的庄户,一部份“复迁”到四川各地为自耕农,一部份安置到“官田”为民(兵)屯的屯民,一部份安置或迁徙到边地作为军屯的军户,并派出少量嫡系军人参与其中,起着领导和监督作用,形成四川西南边地“以屯助守”的“某姓营”。“某姓营”及其它的领导者不仅要完成屯田守土的职责,还要执行外出打仗等其它任务。

    明朝中后期,由于明蜀王及各级官员的贪腐,大肆吞佔民屯土地,[1]致使明代的民屯为今天没有留下可见的遗存。以“某姓营”为代表的军屯涉及明皇室和国家的安危,军屯又直接为军事领导机关节制。蜀王及地方官员对其不得不有所顾忌,加上军屯又多处于边远地区,因而留下元末到明末这段四川历史的碎片。

明末“避难洪雅止戈街”现象,不仅是民众企求平安的一个基本述求反映外,还为今天研究明未四川土著群体“避难”,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事例。

发表于 2015-3-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开启四川“某姓营”尘封的历史大门(二)作者:华容君
三、六地“某姓营”调查基本数据

单位:个

调查

地区
已知

某姓营数
田野

调查数
已知

原籍数
已知原籍

为麻城孝感乡数

大邑
30
6
4
3

蒲江
13
2
2
2

邛崃
53
19
11
10

崇州
8
6
6
5

名山
11
6
6
4

东坡区
24
5
2
2

合 计
139
   42
    31
26


表中已知原籍为“麻城孝感乡”氏族数佔已知原籍氏族数的83.9%。



四、“某姓营”是古代军屯的遗存

    “某姓营”一词中有“营”一字,表明它与军事必然有关,大邑县牟家营牟氏群众口碑中有“牟太平造反扎营”,“牟家营初分五营十哨”之说。大邑王泗营的王泗是一位将军,附近新场镇韩营的韩姓将军是他的下属。大邑悦来镇李家营李氏祖上是“武宦入川”。“某姓营”虽与军事有关,但它的居民确实又不是军队,而是以农耕为一要务的农夫。具备这个性质的农耕形式只能是古代屯田中的“军屯”。把收集到的各地“某姓营”一一从地图上找到它相应的位置。发现四川“某姓营”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西部从广元朝天区沿邛崃山脉向南到汉源县大渡河边,主要屯防四川西部和西南部。北部从广元沿大巴山系向东到达州万源市,主屯防四川北部和东北部。不难发现“某姓营”的布局完完全全是遵循了军屯“兵农合一,以屯助守”的原则。

大邑县

    从西岭镇(原双河)的吴营,沿出江到新场的何营、刘营、傅家营、韩营到王泗营,杨营、袁营,元兴的戴营、廖营,沿大邑县与邛崃县界一字排列,形成保卫县城晋源镇和拱卫省城成都的态势。王泗营居中,扼守在大邑晋源镇与邛州临邛镇之间的官道上。

    鹤鸣乡的牟家营,悦来的玄营、李家营又协防从横山岗和飞水到孙家坡方向的来敌。

蒲江县

    沿临溪河一字排开的赵营、李营、张营、周营,范营、黄营、陈营等十三个“某姓营”。东与邛崃牟礼、西与临济的“某姓营”相接应,以协防邛州的中、西部。

    陈家营位于新津到名山的古道中段长秋山下,与名山联江乡的“刘营”、“庞营”首尾相接,互为呼应。

邛崃市

    境内的“某姓营”重点放在境内东西两端。

    东端以牟礼镇为中心,“周边分布“王富营”等大大小小二十余个“某姓营”,以协防彭山县、新津县方向。

    西端沿火井河、夹关河两条线布局有众多“某姓营”。

    一线从西北茶园镇的袁营起,经大同镇的刘家营,再沿火井河布有:水口镇彭家营、油榨镇毛家营、火井镇王家营、高何镇寇家营、张家营等,直达镇西山。茶园的袁营与隔河的大邑县新场何营遥相呼应。镇西山关卡下有芦山县境内沿玉溪河(在芦阳镇与清源河汇合后为芦山河)布局龙门镇傅家营等各“某姓营”为前卫。

    另一线从孔明镇江店村的大、小简营(简营扼守在骑龙山古道北端),上、下封营起,沿夹关河上溯布局有平落封营,夹关的王营、熊营(熊营扼守在骑龙山古道的南端),夹关东有临济镇的杨营,西边延伸顺夹关河一源头至天台山下,有太和的杨营、辜营、严营、樊营。大、小简营是临邛镇的前卫,太和的各“某姓营”又是天台山、首山的后卫。夹关的熊营又直接与顺名山境内,夹关河另一源头的大幕山、四包山下的赵营、郑营、汪营等营紧密相联。

    临邛镇是邛州防务的中心,临邛城东边有拱辰镇的胡营等作为近卫。

名山县

    名山县各“某姓营”也是顺“<”形地貌布局,顶端是金鸡关后的梨花岗木瓜屯。

    从木瓜屯起,向东北偏北沿大蒙山脚,依次从县城东北的“官田”,有万古的“圈屯”、建山乡飞水的简家营、四包的兰营、中峰的汪营、郑营、赵营,与临邛夹关的熊营相通。

    也从木瓜屯起,向东北偏南到“廖屯”,沿总冈山到车岭镇的侯营、牟营、喻营、大小营,到双河的扎营,再到马岭的“官田坝”(今马岭镇余沟)、联江乡九龙的庞营、刘营与蒲江县陈家营首尾相连。

    名山县车岭镇东南,有一开扩地俗称“斗阵坝”。名山县历史上虽经历过多次战斗,但多是过境战,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正面排兵布阵的战斗。因而“斗阵坝”应是古代名山县集中各屯边军士举行大规模操练阵法的地方。“扎营”位于“斗阵坝”的东北面,“扎营”实际上不属“某姓营”,而是参与“斗阵”各部队的安营扎寨处。

东坡区

    东坡区的“某姓营”主要沿思濛河流域布局。从思濛镇宋营、谌营、张营,到修文镇罗营、伏东镇李营、胡营后,又分两支,一支向西南布有广济镇宋营、任营,三苏镇的雷营,伏东的李、胡、蒋、柴、解等数个营。一支向西北正沿长秋山脚,有正山口(原为乡)马营、胡营。东坡区众“某姓营”沿思濛河两岸排开,东有岷江和龙泉山支脉作为屏障,西与蒲江、名山各“某姓营”互防。

崇州市

    崇州的“某姓营”主要分布于境內东北部,毛营、李家营、马家营、魏家营等分布在文锦江和金马河之间的平原上。

    总之,历史上这六地“某姓营”布局在军事上是遵循了“兵农合一,以屯助守”的原则,完全达到了“千屯待令肃于霜[1]”的防御目的。

───────────────────────────────────────────────

注:[1]摘自:明《天启成都府志》卷四十九。乔壁星《发兵四首》。



    这些“某姓营”大多位于平原和山区广袤的台原之上,这里土地平整,肥沃。临近大山,水源丰富,灌溉很方便,且离边关哨卡很近。姜山(总冈山一段)顶上的“侯营、牟营”就扼守在与丹棱、洪雅三县交汇处。因而现在仅存的六地“某姓营”是古代军屯遗存是毫无疑问的。

    在大邑县、邛崃产、名山县及汉源县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当地民间常把“某姓营”中的“营”字,发音为“银”,而不是川话发音“云”。显然“某姓营”的起源应该与外省人入川有关。



五、六地“某姓营”的屯田始于明玉珍

    “某姓营”与哪个外省人入川有关呢?

    在前面数据表內我们可以看到“某姓营”中,“麻城孝感乡”籍佔了已知原籍数的83.9%。明确原籍非麻城孝感乡的有五个,其中崇州马家营马氏仅知原籍系“湖广”。大邑县新场镇韩营韩氏原籍河南,调查中却发现原籍河南的韩营韩氏入川祖与现同村张氏入川祖为生死之交,而张氏原籍恰是“麻城孝感乡”。韩氏入川祖很可能一则在元末从河南到麻城投军,并与张氏入川祖一同经由麻城孝感乡入川。另一则可能是韩氏入川祖系朱元璋嫡系,派到此处屯田起着管理和监督作用,在此期间与张氏入川祖私交甚好。由于韩、张氏族资料的缺失,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史料中常有非麻城籍氏族经由麻城入川后,有的仍以以前祖籍为原籍,但不少氏族就以麻城为原籍。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就记载了祖籍江西进贤县的樊日迁于元末经由麻城县孝感乡迁川,樊日迁的后代仍以江西进贤为原籍。而祖籍安徽的汪登一同时也是经由麻城孝感乡迁川,其后代却以“麻城孝感乡高枝坝”为原籍了[1]。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原籍为安徽徽州,清初由名山县双河乡三扇磨迁大邑县安仁镇。近年在名山刘氏祖墓地发现一块残碑上有“……广入川落业于三扇磨”文字记载,其中的“……广”不应是广东的“广”,而应是湖广的

────────────────────────────────────────────────

注:[1]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七 士女篇 氏族表第30页和第60页。



“广”。由此推断,该支刘氏入川始祖原籍安徽徽州,元末时经由湖广麻城入川落足名山县。这应是经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一例。

    总体看来,元末入川移民原籍多“麻城孝感乡”,不是明朝入川军队的特征,而是明玉珍大夏政权军民的特色。明玉珍参与鄂东红巾军起义时,就有麻城籍部众。同在麻城举事的邹普胜曾将自己数万麻城籍兵士“益兵”[1]明玉珍指挥,更增大明玉珍部属中麻城籍的比例。明玉珍就是率领带有“麻城县孝感乡”特色的四十万军民入川的。

    以后,在发生下面情况时,也会有了大批移民入川,其中仍会有不少麻城籍人。

    1、  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部份徐部纷纷入川,投奔同为不满陈友谅的明玉珍。

    2、  1364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红巾军部份残部也入川投奔明玉珍。

    3、  朱元璋佔据鄂东之后,在这个红巾军的老巢中,实施出力度极大的高压政策,严苛的赋税致使这一带民众大量逃亡。一部份逃入四川,并在洪武己酉二年(1369)形成高潮。一部份逃到楚西、陕南、川东三省交界地区,与其它地方逃来的民众,形成令明、清两个王朝都头痛不已的三省“荆襄流民”难题[2]。

    4、  “荆襄流民”一部份在明朝中后期和清代,不同时间又从陕、鄂、川三省交界处渐迁入四川腹地。或早已入川,成为川内的“流民”。其中麻城籍“流民”虽有的在成化八年从后(含清和民国)才实实在在落业四川某处腹地后,但在他们的记忆中,原籍仍会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

    明玉珍入川前的四川,因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宋元战争人口

────────────────────────────────────────────

注:[1]《明氏实录》:“寿辉待以殊礼,授统兵征虏大元帅,仍领所部,益兵俾镇沔阳。”

[2]见《明经世文编》卷之一原杰《处置流民疏》等,《三省边防备览》卷七、八“险要”和卷十二“策略”等。



急剧减少,元朝政府统治时,在民族和阶层双重矛盾的夹击下,数十年人口也没有得到恢复,因而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据潭红先生说:“夏政权时期,四川人口最少也有80万,减去经元末战乱后残存的土著30万,夏政权时期入川移民共有50万左右……笔者认为,上述移民人数与土著人数只是根据当时情况测算的大概数据,并不确实。[1]”也就是川内原有的土著人口很可能没有随明玉珍前后入川的军民人数“多”。明玉珍面对入川后政权的稳固和军民的生存,实施了一些恢复政策。首先对四川老民“十取其一”的税赋政策,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口繁衍。另外对前后随其入川的军民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屯田安置。在田野调查中所获信息可证明,明玉珍确实是这样做的。简阳市傅家坪《傅氏族谱》中讲了该支傅氏入川始祖傅悦岩,兄弟三人于洪武二年从麻城孝感乡迁川,至忠州长兄悦筑公因“病足止忠州”,悦举公下落不明,悦岩公一人只得“手提细弱,家于简”。同样邛崃市孔明镇封营封氏入川祖封奇也是兄弟三人“明初”同时从麻城入川,一人落业天全县封家沟,一人下落不明,一人落业邛州孔明。这种无法顾及亲情的举止(傅氏、封氏中都出现三人中均有一人“下落不明”,这种情况中途失散的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是“下落不明”的兄弟是军队兵士,因打仗失去联系。),说明是这个迁徙行动是一个按准军事性质组织起来,以集体方式进行的迁徙。东坡区思濛张营张氏群众口碑中就有:祖上就是“以军营形式组织迁来”[2]。这种说法证实,这种有安排的迁徙行动当时确实存在过。民国《南溪县志》记载了该县徐氏万一公入川时的情行,万一公拿着“移会文书、文钤、玉玺,报垦落业南溪北关外二十里许”[3]。《川黔边陈氏联宗合谱》就进一步讲得明白。



────────────────────────────────────────────────

注:[1]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第278页。

    [2]眉山县地名办编印《眉山县地名录》,96页,张营店条。

    [3]未见原文,转摘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第271页。



    明玉珍在“全川统一后,整个大军就整编安业,以农场地的集体垦地自食。我陈氏钢、铜、铁兄弟也随军安置巴邑的官庄。”[1]

    这就说明移民只要踏进明玉珍控制的地盘,就立即被按军队形式组织起来,拿着官方的文书,分别到指定地点的“官庄”报垦。名山县中峰乡赵营《赵氏族谱》中入川始祖赵显钦经历也是如此。



    元初,执政的蒙古人无情地迫害赵姓人,又迁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十七甲)苦竹碥,成为当地的大户和富户。后来因故衰败,家庭成员各奔东西。明初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赵氏祖先赵显钦(亦作赵显亲)于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名山县体三甲古堡(今名山县新店乡白土坎),同行者为其妻弟陈宏恩。[2]



    该赵氏祖“因故”“于洪武二年迁至名山县”,这段家族迁徏史很显然是发生在明玉珍时期。赵显钦入川(名山县)经历大至是:明升开熙四年,祖公赵显钦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十七甲迁川,因故与妻弟陈宏恩一同被安置名山县体三甲古堡屯田。“体三甲古堡”就是今天新店乡土坝村赵沟一带。



注:[1]未见原文。转摘自谭红主编《巴蜀移民史》第271页。

    [2]名山县中峰镇《赵氏族谱》。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姓营”一词中有“营”一字,表明它与军事必然有关,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姓营”虽与军事有关,但它的居民确实又不是军队,而是以农耕为一要务的农夫。

发表于 2015-3-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5-3-9 10:35
“某姓营”一词中有“营”一字,表明它与军事必然有关,

从文中的这句:“某姓营”及其它的领导者不仅要完成屯田守土的职责,还要执行外出打仗等其它任务。“打仗”应当与军事有关。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姓营”及其它的领导者不仅要完成屯田守土的职责,还要执行外出打仗等其它任务。“打仗”应当与军事有关。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回过头来说马湖营。这个“营”,有军营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做作军营讲,那是牵强附会。邛崃有些先生,把有营的地名,都解释是曾经因为有军队驻扎过,所以取了营的地名。例如封营,彭家营,熊营,樊营,都往军营上靠。认为是因为军队住过而命名。这是不对的。

发表于 2015-3-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5-3-9 10:57
现在回过头来说马湖营。这个“营”,有军营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做作军营讲,那是牵强附会。邛崃有些先生, ...

喔。

发表于 2015-3-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就马湖文化寻根究底:)

发表于 2015-3-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版本是否能立得住脚:“马湖乡  又称马湖营,是邛崃城西路的交通要塞通道,依山临河,地势险恶,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军事重地。据民国《邛崃县志》第一卷疆土志载:“马湖者,古越西郡之废县,元时与建昌同称路者也。”“唐时西川节度使驻邛州阅兵,凡西南防诸皆调集于邛州,故建昌马湖皆有营地。”曾将防御边境的马湖(原蜀汉越西郡的马湖县,即今雷波县一带,县以马湖得名。指今雷波马湖,又称龙湖。)兵营调来邛州此地戍守,防御獠夷侵袭。久之,在兵营驻地渐成集市,人称马湖营。后为马湖乡,现已撤并于水口镇。”

发表于 2015-3-9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志》的说法。
10.png

发表于 2015-3-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湖这个“营”看样子还真的跟军事有点沾边哦。:lol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