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38|评论: 16

[行走印记] 旅游的自我拯救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定是一趟令内心震撼的旅行。地震之后,北川的很多县镇、村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转型旅游的路子。曾经经历那样巨大的悲痛,又怎样提供旅游的快乐?震后,很多人选择在悲伤中微笑前行,选择用自己的力量打开另一片天。我被过去的伤痛所震撼,而人们面对未来的努力,更加令我感动。
北川老县城  一个地理位置的悲剧

  说起北川,总绕不过6年前的那场地震。人们去北川,最重要的目的地也总是老县城。

  地震后,老县城整体封存,建成了北川地震及地质灾害遗址公园,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5A级景区。新县城则整体异地重建,这是汶川地震后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受灾县。
  从绵阳到北川,路况好得超乎想象,连接不同县市的道路很直观地向外人展示崭新的一面,林荫夹道,车流顺畅。路过安县,一条大路笔直宽敞,名曰辽安大道,地震后各省市对口援建灾区,辽宁援建安县的这段历史就这样浓缩在简短的道路名字中。震后,像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各县市比比皆是。
1.webp.jpg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就这样,穿过一条条欣欣向荣的道路,我在夜色之中抵达北川。绕不过的地震,或多或少让人的心情变得小心翼翼。此时的北川静悄悄,鲜有行人外出晃荡。夜幕下我看不清它是哀愁的、悲痛的,还是豁达的、欢快的,它只是如此静静的,静得像是凝固住了时间。
  北川不像汶川地震中的其他县镇,它们都是就地重建,原本地震造成的残败,在重建的物理空间上抹平,旧城消失,仅存在心里。北川因为整体搬迁,老县城也整体保存下来作为遗址纪念园,老城虽在,却是以它满目疮痍的悲凉姿态,提醒着人们过去的创伤。

2.webp.jpg

  当然,老县城现在是不住人的了。但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在老县城的5·12公墓前肃穆留影,献花祭拜,或是看看老县城的建筑,有些倒下了,依然挺立的也都各自保持着各种奇形怪状的艰难姿态,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曾经历了来自大地的多么剧烈的摇晃。罗胜利带我们去的时候,天空正好飘起了细雨,北川坐落山边,又位于冷热气流交界处,时常下雨。细雨飘飞,给老县城平添了几分苍凉之感。
  路边,挂着几幅巨大的老县城照片,朋友指着其中一幅照片告诉我:“我家就在这,新华书店这里。”我定睛一看,楼房上一格一格的小窗户甚至都清晰可见。“这一片最严重,地震后全没了。”旁边另一幅是老县城震后的照片,新华书店这儿,已被一片黄土掩埋。
  朋友说,地震那天他正好在绵阳出差,躲过了这一劫。绵阳震感也很强烈,“家里的电视被震得从桌上掉下来。如果再震十几分钟,绵阳肯定撑不住了。”
  汶川地震,震中在汶川的映秀镇,但地震波却一路向北,波及绵阳的北川县。据说当时有一支急急前往汶川救灾的部队路过北川,才发现原来北川的受灾情况更加严重。北川老县城建在山下,背靠龙门山山脉。后来解释地震成因,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高原物质向东流动,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最后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3.webp.jpg

  高处俯瞰老县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老县城这种地理特点在面对地震时的无力感。山谷缺地,老县城的建筑密密匝匝,依山谷走势成狭长状,布满了山下除了道路和涧江之外的所有空地。走在老县城,时刻可以感受到站在峡谷中三面高山所带来的巨大压迫感。地震时山体松动,山上石头滚落,或是山体滑坡沙土俱下,本来就用尽其地的老县城根本没有开阔的空间用于躲避。新华书店那一片,正是山体滑坡所掩埋的区域,也是整个老县城最惨烈的地方。

  如今,这一片黄土之上,被浓郁的植被所覆盖,新华书店背后那一面巨大滑坡,裸露着黄土的山体,也开始冒出星星点点的绿色。在一阵剧烈的自然突变后,大自然开始以艰难而又顽强的姿态复原,而我们呢?

北川新县城  羌族文化在融合,也在传承
  整体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城,就建在原来邻县安县的安昌镇上。新城的中轴线上有座羌族风格的碉楼,碉楼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站在碉楼上,可以俯瞰新城全貌。

4.webp.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新县城鸟瞰
  新城是宽阔的,安静的,与老县城的狭长局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车少,人少,绿地多,这是很直观的印象。在饱受山区无地之苦后,新城更觉得空地的珍贵。中轴多是商业、文化用地,居民小区则分布在新城的四角。中轴线附近留出了很大的绿地,也为县城的未来预留了很多想象和发展的空间。

5.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川的清晨在几声清脆的鸟叫声中到来,巴拿恰沿街的店铺陆续开起来。这里位于新城的中轴,也是新城最热闹的地方。巴拿恰商业街的建筑延续了羌寨风格,木石混合、白墙屋瓦的房子整齐地排列着。新房子结构是钢筋搭建,但外墙则是用细条的石片一块块拼贴上去,在抗震的基础上最大原则地保留了羌寨木石结构的建筑特点。
  羌族是甲骨文中唯一有记录的古老民族,北川是羌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显然在重建时,北川考虑了利用丰富的羌族文化来发展旅游。
  街上,早餐车早早地推出来了,贩卖着当地口碑极好的荞麦面,热气腾腾;腊肉摊子摆出来了,结实而又风干了的腊肉一块块直挺挺地挂着;有人摆好了桌子,凑足四人打起牌来;还有不少老人家带着孙儿出来遛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历经大悲痛之后,生命重又顽强绵延,让人内心不禁肃然起敬。
  游人三三两两地走着,店铺的主人也悠闲地照看着店面。几只麻雀在诱人的食物摊子前扑腾扑腾地飞着,趁没人注意就偷吃几口,主人也懒得驱赶。店铺的主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清净,因为现在还不是热闹的时候。“到周末人就很多了!”开客栈的这么说,开店铺的也这么说,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说。节假日,总有自驾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新城风采。
  节假日人多了,但似乎还不足以令人欢欣鼓舞。有人说,新城的规划设计欠缺旅游发展考虑,因为传统的羌族人喜欢住在山区,而新城却在一个大平地上,远离了山区。
  对游客而言,最吸引人的,永远都是那些偏居山区一隅,原生态的羌寨。
6.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新县城见到了母广元大爷。母大爷现在是北川屈指可数的羌文化传承人,也是北川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母大爷家住新县城,但他更多的时间会待在石椅羌寨。

  70多岁的母大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的工作,就是用羌族的礼仪迎来送往。游客来了,在寨子门口就可以体验到隆重的进寨仪式,“敲锣打鼓鸣礼炮,给尊贵的客人挂上羌红;进餐的时候享受羌族美味,还有席间热情似火的敬酒,如果游客愿意住在寨子里,晚上还会有篝火晚会,围着火跳起沙朗……”

7.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城最近的羌寨,在一个半山腰上。我在石椅羌寨匆匆一去,看得表象,只觉现代化的普及冲击并消解着羌族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若非停留更久留心观察,汉化的服饰和语言并不能立刻将羌人和汉人区分开来。我想,母大爷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游客认识羌族的文化,也让羌族人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
8.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可避免的是,文化的融合是抵挡不住的。县城更不用说,这样的感受会更加明显。

  在北川的第二个晚上,我认识了几位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来自北川隔壁阿坝州茂县和黑水的余馆长和邱馆长,还有北川的杨华武,他组建了一个艺术团,经常带着艺术团走南闯北地演出。

9.webp.jpg
  大家凑在一起,话题总少不了羌族文化。汶川地震发生在羌族人聚居的地方,因此对羌族的伤害是特别巨大的。加上羌寨的房子几乎都是石头一块一块垒起来的,这样的房子少了钢筋铁骨,地震一晃动,房子就塌了。同时损失的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祖传几百年的羌族银饰,就连同房子一起埋在了地里。而最令余馆长痛心疾首的是,“在地震遇难的羌族人中,有不少是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人才遇难,令羌族文化的传承雪上加霜。”
  而我担心,文化融合之下,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羌寨,旅游上能不能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人提议,不如去禹王广场看看。每天晚上,禹王广场上都会有沙朗。羌人好歌舞,羌语之“沙朗”,汉语即载歌载舞之意。羌人跳沙朗,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
  我们沿着河边笔直的路,一直地往前走,再穿过长满树的小路,前方灯火明亮的地方,便是禹王广场。禹王广场上,音乐已经响起,远远地飘了过来。走在小路前方的余馆长和邱馆长,不由得随着音乐跳起舞来。不多时,后面走来一位穿着羌族服饰的青年男子,三个人友好地问候,竟一起搭着肩膀跳了起来。
  广场上,火堆已经搭好,音乐唱得震天动地,不少人围着火堆边跳边唱。禹王广场的沙朗,是杨华武牵头举办起来的。在跳舞的人群中,总有三五个艺术团的人,他们日间接受羌族舞蹈的专业化训练,晚上在这领头跳舞。广场上围了好几圈围观的人群,时不时有人加入进来,极有兴致地舞起来。还有一丁点大的小孩,那分明走路还不稳当,却也随着音乐扭动起小小的身子。余馆长和邱馆长早也加入进去了,跟着音乐舞得酣畅淋漓。
  这才是真正的北川之夜吧,原来它并不那么安静。看着眼前的身影随乐而动,我的内心突然有点小小的感动。脱离了传统的山地环境,脱下了传统的羌族服饰,生活环境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文化在融合,但总有些不变的东西流淌在羌人的血液中,就像此时此刻的沙朗,就像余馆长他们在小路上自顾自地跳着。我又何必那么在意交融不交融,消亡不消亡呢?

发表于 2015-1-1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北川充满了人文情怀,赞!
发表于 2015-1-1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想背负伤痛前行,但伤痛从来不应该被忘记!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15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羌寨,旅游上能不能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我也在疑问这个问题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15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离了传统的山地环境,脱下了传统的羌族服饰,生活环境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文化在融合,但总有些不变的东西流淌在羌人的血液中,就像此时此刻的沙朗,就像余馆长他们在小路上自顾自地跳着。我又何必那么在意交融不交融,消亡不消亡呢?”
这个观点似乎也让人释然,但如果保持着原来传统的羌族服饰与生活习惯与方式,是不是更加能吸引游客呢?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1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很好的图文并茂的,文字流畅的帖子,耐读耐人寻味。精华置顶支持,期待有更多佳作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分享!

发表于 2015-1-1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就是一种收获,赞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发表于 2015-1-1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句话叫:死亡很简单,活着才不易。国家也是靠这样的地震赚信誉值,对于这些活着的人有啥帮助呢?都在来赚信誉值,谁能给来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信誉值回报,就会大赚一笔。人死了就啥都不管也不用忙碌生计了,活着人每天还是要照样为生计奔波,逝者是解脱,活着的还会继续受罪。

发表于 2015-1-1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很简单,活着才不易
194226s9ro9wuzxgrcjroc.gif

发表于 2015-1-1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巴适

发表于 2015-1-1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