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故事】
王剃子传奇
东汉时东周人王子乔在彭山保胜天柱山建王乔祠,在天柱山下的石室“承天谷”修道十年。撵地脉,活捉了塘湾里的白蛤蟆精,日啖三斗碗,百年后在油罐岭峨公包与浮丘士一同得道升天成了仙人。这在杜光庭《列仙传》中有记载。至此保胜天柱山声名鸦起,名扬四海。到蜀汉,沛国(江苏省丰县)人天师道张道陵,闻蜀国民风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天柱山因仙人王子乔的盛名张道陵设北平治在山顶建北平观隐居修道。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北平观天师洞,授给张道陵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鬼神。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在天柱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张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天柱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天师洞中。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六大妖魔尽被降伏。张道陵斥其鬼众,流放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戳。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汉安元年
(142年
) 张道陵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创立了道教。在四川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斗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
“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
“张天师
”。人们又称其教为
“天师道”。
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以
“道
”为最高信仰。
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多栖息深山茅舍或洞穴,建筑简陋。《广弘明集》载:“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汉安二年正月七日设立二十四治,分布于益州(四川)。
二十四治又分为上八品治、中八品治和下八品治,每治中设大将军、祭酒等职。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
天师道,正是以
符箓见长,故世称
符箓派,也叫
正一派。“正一”就是
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张道陵既然是当时天字第一号的神仙,这些将军和信徒们自然也是神仙了
! 保胜天柱山北平观住的道士,分清虚道和火居道,保胜的火居道人居多,所谓火居道就是从事建蘸度亡的道士,俗称做道场的“阴阳” 或“端公”。
第一回
天干地旱瓦子庙求雨,道法有术王剃子显灵。
五斗米道历经了数百年已在保胜根深蒂固。这其间除百姓的烧香拜佛,求祈平安祛病襄灾也香火绵延,倒还清风雅静,并没能什么稀奇事。且说到了明末清初在天柱村出了个奇人——江朝成。他的故事神传了几十代。这江朝成的祖父“江端公”是“五斗米道”张道陵的教徒,平素也就为亡人做些道场,送魂到西天的丧事,他死后这点本事也就失传了。到了他的孙辈江朝成早已改弦易道,做了个走乡串户的“待诏” ,这“待诏”不是朝庭的什么官,也就是一个剃老壳的剃头匠,这剃老壳的“待诏”却又有点功夫,深受乡亲的欢喜。修面、剃头、掏耳朵样样精道又舒服,方圆百里也很有名气。哪家的小子长大了都想交与他拜师学艺,因此他的徒弟坐下来也有好几桌人。大家慕他的名给他封了个“王剃子”的号。这王剃子一叫开,他的真名倒渐渐被人忘记了。
这年是明朝崇祯十五年,天像一场烧红了的青钢板,赤日炎炎,这天王剃子挑着剃头担子在山间槽头,走家串户,从日头在天柱山上爬上来。到烧成火碳花倒在西山的邛崃山脉,又“轰”的燃了大半天火烧云,一直熊势到晚上八点,王剃子生意还没有开张,不是人家不理发,是没的钱,个个都跟野汉似的。枯焦岁月,能吊命就谢天谢地哪还在乎面子。王剃子一路走来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屋头老母等钱买米下锅,他也是没得抓拿。一件白汉褡子穿了五年,已看不清本色,汗渍渍纽成麻花绺挂在担子上,一根苦竹扁担咿咿哑哑:一头是脸盆翻板椅,一头是炉灶火碳花。一块一尺见方的镜子左右摇晃,把落日的余光反照在人家的竹林碥上,引来狗的一阵吼叫,有人就出来唤狗,见了王剃子,招呼一声,头发已串耳了也没说一声理发,一脸的苦情。王剃子苦苦的望望天,低低的看了暮色里蔫头搭脑的玉米地,远处渐已黄糊的秧母田,挑着担子摇着芭蕉扇往家赶路。
到了瓦子庙。这瓦子庙不是房上的瓦片子,“瓦子”
兴于宋代在宋代以前,市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晚上街上会实行宵禁。变化始于
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头买卖既成事实,皇帝下诏,承认现状。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之所以叫
“瓦子
”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众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
“瓦舍
”、
“瓦子
”。
南宋末年
吴自牧在
《梦粱录》中写道:
“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
易聚易散也。
”
瓦子又称
“勾栏”、
“瓦肆
”,
是唱川剧折子戏、曲艺说唱、杂技等的表演场所。
崇观以来,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小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史称当时瓦子庙是:“不以风雨寒暑,瓦子看人,日日如是,每日五更头有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加上其内有药货、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画令曲之类,诸般伎艺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瓦子有不少享乐,也要花费不少的钱两。瓦子的出现是城市的雏形,带来了
经济的活跃。不过,瓦子也有弊端,吴自牧说:瓦子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意思是不谙世事的子弟,在瓦子里流连忘返,会误了自己的前程。王剃子是瓦子庙的常客。
瓦子庙地处邛崃、新津、彭山三县交界处,原来有瓦舍24座,其中以天柱村的瓦子庙最大。到了宋末大没有以前的光景,早已萧条下去,只有独独一座庙子,供着一尊玉皇大帝。
王剃子走得累了,靠在庙前的黄桷树下歇气。破芭扇摇得叭叭响,汗流夹背,恨不能变泥鳅入泥洞。伸头望一眼庙堂幽幽的一盏长明灯,映着玉帝的一张红脸。剃子以前到庙里给和尚剃度,熟悉里面的布局,这会看忽觉一陈凉风袭来,那玉帝好象衣衲飘飘出了庙堂。王剃子来不及细看扯起担子想跑。突然,垮哒一声,惊雷滚动,一声噼雳,他一躲闪跳进檐沟里,那木盆掉到地上咕辘轳竟然滚动起来,剃子正欲去追,竟不知那里来的一只手,抓着了自己。再一看,那木盆已呼地上了天。剃子只觉脚上一阵钻心的疼,只见一脚踩着了自己,却挣不开身。他久闻邛崃二郎山上有赤脚大仙,今日得见,只见脚不见人,身长齐天,广衣盖地,他只好强忍着,静候要出什么怪事。果不其然,那赤脚广衣人,长袖一拂,一朵黑云压来,再看黄桷树风声大作,碎叶翻飞,两眼抹黑,他忙匍匐在地。只一会儿功夫,平安无事。他爬起收拾家伙,恍若一梦。急匆匆回了家,一晚似梦非梦,不得睡熟。
翌日一早,王剃子隐隐脚痛,这才发觉,脚已肿大与平常的二倍还粗,踩在地上若踩在棉花上,浮若轻尘,有腾云驾雾之感。一步远跃数丈,与他同路的人根本赶不上。今天是瓦子庙的庙会,他顿觉有异,速速去了瓦子庙。一路上风生人面,云踩脚下,似有人牵着他,是他故世多年的老爷“江端公”,也不闻言语。十里路程,一刻钟就到了。刚到邛崃桂山陈家湾的山埂上,瓦子庙那边喧哗的声音闹轰轰地传过来,夹杂着悲天怜人的鸣咽声。近前才得知天下苍生前来求雨,地方的绅粮贤达、黎民百姓在庙前搭了高台,一头全猪、鸡、鸭、鱼齐全摆设着,难得一见的瓜果珍肴整个满全席,一条肥膘牛拴在黄桷树上,屠夫正在树下磨刀,准备杀牛祭天祈雨。王剃子脚落到实地,脚上有弹簧似的,晃悠悠站立不稳,迷糊糊魂不守舍。只一时,瞬间也就明白过来,只见一贡生在供有玉皇大帝的庙前念《祈雨文》:
致龙王书!
岁在壬午,天干地旱 岷江水少,山瘠雨薄,保胜尤甚,雷塘见底,鱼死泥裂!
兹有下方黎民,启禀龙王,怜悯下苍,普降甘霖,,天恩浩荡,哀生民难,体恤下民!
敬呈酒浆,备五畜祭,有何不敬,天何言哉,或可或否?万望相告!
伏惟尚飨!
念罢,众人见了王剃子都朝他拥过来,他也自觉飘然,无形中的一只手又在指挥他的言行。他向众人道声诺,径自走到祭台前,拜过天地,口中念念道:
伏以
玄穹高上
玉皇大帝并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大雨神
兹为中华蜀汉岷江流域保胜场祈求甘霖缓解旱情而文
雨神居上阙而管下界之水,黎民居下界而仰上苍之神,上神赐福于黎民,则黎民敬仰上神,上神无视于黎民,则黎民不信上神。上下相关,神民相依也。
尝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水为本。无粮则人不存,无水则粮不生。今春以来,上苍惜雨,下界无流,大河缩萎,小河干涸,田地豁裂,庄稼枯黄,江川断流,焦土四野。早稻因无水而少插,中稻因无水而损苗。时下已是中稻移栽旺季,斯地依然干旱少雨,无水整田。百姓惶惶,仕宦忧忧。
今弟子江朝成奏明太上,获准向天庭求雨,以解斯地旱情,保中稻栽插,解燃眉之急,润十方之农田,更润百姓之心田。恳望玉帝并四大雨神,三日之内,为旱区普降甘霖。则百姓感上神之大恩,三界记上神之大功。
天师道陵弟子江朝成 顿首叩拜
夏历任午年孟夏月上浣吉日榖旦
江朝成,双手合十念《祈雨咒》:
嗡 南嘎普 扎定贝杂 都得 米勒米勒 吽吽呸呸 巴惹阿夏雅 巴惹阿夏雅 猛降大雨!疾速降雨!玛惹阿雅 炯炯炯 降!疾速降!嗡贝杂 苏么内 第么勒娑哈
猛降大雨!疾速降雨!
太元浩师雷火精,结阴聚阳守雷城。
关伯风火登渊庭,作风兴电起幽灵。
飘诸太华命公宾,上帝有敕急速行。
驱龙掣电出玄泓,我今奉咒急急行。
滇桂黔渝川蜀地,收阳降雨顷刻生。
此乃玉帝命君名,敢有拒者罪不轻。
急急如律令!
众人齐唱《祈雨歌》:
天地聋,日月瞽,
山河憔悴草木枯,
天上快活人诉苦。
待吾骑鹤下扶桑,
叱起倦龙与一斧。
奎星以下亢阳神,
缚以铁札送酆府。
驱雷公,役雷电,
火老将擅神武,
一滴天上金瓶水,
满空飞线若机杼。
化作四天凉,扫却天下暑。
未几寻问行雨仙,
人在岷江一声橹。
唱罢。剃子江朝成接过屠夫手中的杀刀,对准黄膘牛的咽喉一刀下去,倾时血流如注,众人茹毛饮血,满脸血光,鬼哭神嚎,呼天抢地。王剃子纵身一跃上了黄桷树尖巅,众人仰头一望,天皇地玄,黯然神色。王剃子早没了踪影。不知几时王剃子已到了天柱山上,驾着青龙,浮在一片乌云上。保胜场一时雷声大作,摇天撼地,倒海翻江,瓢倒的大雨倾盆而下。瓦子庙求雨的百姓都成了落汤鸡,大家清醒过来,飞快回家拿盆提桶接甘霖;扛锄头吆牛奔田间,筑堰蓄水,犁田翻地。昔日赤地倾时一地水汪汪,蛙鸣牛唱,鸡儿叫,狗儿闹,泥鳅儿跳,男公妇女欢天喜地,夏耕繁忙。
大家忙着耕种,却愁煞了王剃子的老母。江端公到江朝成祖传三代都是独根,因为家穷江朝成一直没有婚妾,父亲早故,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江母见众邻都在忙抢水栽秧,却不见了“王剃子” 。江朝成整日挑着担子东游西串,虽挣得几分现钱也只能免强糊口,所以家里的几亩薄田也就半荒半种放了白鸽,仅靠老母从早到晚一锭墨磨到黑,磨骨头养肠子。剃子江朝成继承了他的祖父江端公的衣钵,虽不是游手好闲也是个二假哥,不善耕地种田。这应了奇人逸士非同寻常。闲话少说,只说江母正在田头望儿抢水栽秧之际,王剃子悠悠忽忽的到了田头,老母抱儿痛哭,清水白流,天边又起火烧云,赶明儿又是个火烧天,这秧怕是又栽不成了。“剃子你老不醒世也,要饿得你娃儿吐清口水,吃屎都要和白眼沙!生意买卖眼见花,锄头落地是庄稼!”王剃子见老母如此一说,也不急,只是把田缺筑好,蓄水保田。叫老母回家拿出家里仅有的咸盐蛋,炕一出箕小麦粑,在半夜午时一刻,送到田里来放到麻柳树下便成,老人家明天来看见一田的绿秧苗。老母照办回家,相信儿在外跑摊几十年,也有一批狐朋狗友在这急骨眼上能帮上大忙。
到了晚上近亥时,剃子还没回来,莫不是人没请到,江母着急,又想,怕是已在田头忙开了,只得照剃子的吩咐到了亥时一刻把伙食送去就是。亥时到,江母提着一篮子的吃食酒水朝田坝头去,赶农忙的人早已歇了。天光水色,蛙鸣虫啼,甚是凉快。快到麻柳田了,还不闻一点栽秧的水响声,江母心紧正要咒骂剃子不中用枉为人。俯身一看,从麻柳树的叶缝间看见满田的人正躬腰驼背忙插秧,却不闻一点儿响声。江母正欲喊:“歇哈气,吃点酒。”又想到剃子嘱咐过,不要声张,只把酒食放在树下便成,便悄悄把伙食放在一块大青石上,她想看看是些什么人在帮忙,哪些模模糊糊的不甚看清,也不和她搭白,心下暗想吾儿莫不是结交了仙客?平时多烧香,急时派用场,心生喜悦。上大路时遇到一人,头戴斗笠和她擦身而过,她甚觉奇怪,黑灯瞎火的晚上戴着斗笠,又觉好像是剃子,于是猛喊一声“剃子”那人纵身一跳掉到了悬崖。她跑过去连声喊,也没有回声。
殊不知江母的一声喊把剃子的魂叫醒了,跳下崖的是他的影子。虽无大障,却也苦了田里栽秧的菩萨闻声一身泥泡汤。正应了一句古言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泥塑的菩萨本是剃子驱赶来帮忙的,一句惊魂都垮在了水田里,第二天好多人都见证了王剃子背泥菩萨回瓦子庙的事。那块麻柳田只有一角的秧没有栽完。祖上传下来这块田角一直就成了烂泥潭,曾经隐死过一头牛。也无人知道这烂泥究竟烂得多深,倒是曾几何时周围百里的寺庙都到麻柳田来挖泥糊菩萨,都有格外的灵气,其土谓之百善泥或观音土,饥荒年救过人的命。
第二回
河南人耍把戏哄人骗钱财 王剃子不落教差点出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