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
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台儿庄,凭借3千米古运河河道(月河段)、11座古码头、960米的古驳岸、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点入选其中。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也意味着我区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诞生。
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将为台儿庄带来的影响:一是增强台儿庄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二是推动台儿庄古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运河申遗成功,对旅游台儿庄古城来说,又多了一个游客可以去看、去观赏、品味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四是运河申遗成功,会给台儿庄古城的建设和开发产生影响,还对运河边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了解,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沿线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从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3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开始,大运河申遗就走入了人们的视野,2006年2月的全国两会上,又有大批的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大运河申遗,自此之后大运河申遗进入了“加速跑”时代。
大运河的申遗之路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开始,大运河申遗走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2月的全国两会上,大批的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大运河申遗,自此大运河申遗进入了“加速跑”时代。
●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9月,“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在扬州挂牌成立。
●2009年4月,国务院牵头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建立省部际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12年6月,完成申报遗产点段的“四有”基础工作,即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区划,有保护管理机构,有遗产档案资料。
●2013年1月,正式申报文本送达世界遗产中心。
●201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国际专家,完成了对大运河全线遗产点段的现场评估。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