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939|评论: 43

[百家争鸣] 《红梅记》之我见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8-2-26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20年来很少看川剧,屈指可数的在纪念振兴川剧20年时看了《变脸》,去年陆续看了《王玉梅专场》、《易胆大》和《巴山秀才》。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极高的写作技巧的剧本而惊叹,为颇具现代意识理念的导演手法而称赞,为优美的音乐设计而惊讶,为演员的精湛表演而折服。曾感言:若川剧均是如此精品,何愁缺少观众,又何须艰辛地振兴。

  近日看了《红梅记》后,有人问我感觉如何,我生性快人快语:“不敢恭维。”事后,犹豫不决,这观后感写还是不写,真让人作难。实话实说,即有冒犯之嫌,不写呢,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思之再三,又觉不可不写。若有得罪,权当童言无忌,大人大量,一笑置之吧!

  在下认为,《红梅记》最大败笔在导演手法,把该戏搞成了川剧绝活大展示:慧娘与裴生二次相见时生硬地套用了《花云射雕》的“扯眼线”;裴生进贾府时滑稽的搬用《肖方杀船》的“藏刀”;《幽会》时又套用《莲娘索珠》、《活捉三郎》的“变烛火”;一群女鬼集体“变脸”;紧接着用“提木偶”,干脆来个“活捉贾似道”,真正成了川剧绝活的大堆砌。这些特技是川剧前辈经过无数艰辛摸索提炼而成,是用在某一特定环境,表现特定人物特定情绪而形成的绝活。姑且不说该戏把这些特技用得是否合理是否贴切,须知“嚼别人的馍”和“拾人牙慧”的含意吧。艺术的进步贵在创新,如此集中地烂用和堆砌特技,新在何处呢?《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新在剧本立意的新和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出奇制胜之效果。新在导演的理念和手法,融其他戏剧元素于古老的川剧表演之中。新在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红梅记》把无数绝活集中堆砌,毫无新意可言,反让人觉得表现手法陈旧,川剧导演思维枯竭,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幽会.放裴》历来是《红梅记》之精华。造诣不深功夫不到家的小生演员一般不敢涉足。它本身就有许多高难技巧,但此《红梅记》却无端删去裴生在《幽会》中的“靴底托灯”、《放裴》逃跑时惊魂失魄面如土灰的变脸“擦暴眼”、慌忙中跑丢一只鞋,演员一脚着朝元(文小生的厚底靴)一只光脚的快台步等特定技巧,这些帮助刻画人物的特定技巧,该用却被删去,而堆砌烂用许多从别的戏中搬过来的绝活,实在使人倒胃口。

  道具是助长演员表演的工具,用好了会增色不少。该戏在家奴和女鬼打斗过程中,莫名其妙地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中央摆置一条长橙。如果此条橙是武器,则应在家奴和女鬼打斗时使用才在情理之中,倒是几个家奴在条橙上翻来滚去,试问,在激烈的战斗中家奴能有闲情在条橙上顽皮吗?如此不合情理的为显示技巧而卖弄技巧,而又与剧情毫无联系的表现手法,实属画蛇添足!

  概言之,该戏集中堆砌川剧绝活,已到了烂用的程度;无端删去原本的精华技巧,令人遗憾;乱用道具为卖弄技巧,实不可取。

  当然,暇不掩瑜,《红梅记》终就是一出改编的优秀的传统剧目。笔者只是恨铁不成钢。

  闻听此戏将封闭加工排练三月,甚感欣慰。殷切希望导演们拓宽思路,广为吸收其他戏剧元素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同时希望演员们进一步苦练基本功,把《红梅记》打造成川剧的又一精品!

  扪心自问,此乃忠言。顺耳也罢,逆耳也罢,已然写罢,由它去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2-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

发表于 2008-2-2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演员们进一步苦练基本功,把《红梅记》打造成川剧的又一精品!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8-2-2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很深入,十分在理.

发表于 2008-2-2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不错!~只得支持....[em03][em19][em42]

发表于 2008-2-27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em03][em03]

发表于 2008-2-2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2-2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看戏,没有发言权,但是看了长歌悠悠的评论,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我是支持那些反对使用技巧堆砌,反对烂用技巧的观点的。我觉得他的意见很中肯,应该引起该剧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们的深思.我认为不同的意见有时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发表于 2008-2-2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弟真的很有福气,能亲眼目睹全剧,看了此剧的观后感,使我也由感而发,的确,川剧从近年来看,出了不少的好剧本,出了很多的青年演员,这也是川剧人多年辛苦劳动的成果,让人也感到心慰.川剧"红梅记",本身就是川剧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提练,川剧午蹈,表演,也是很成功的.因为无法亲眼目睹此次上演的"红梅记",只能从小弟的观感中了解一,二,所以只能随意谈谈:

  一  我完全支持"长歌悠悠"的观点.

  二  川剧的所有技巧都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导演不要本木到至,如果为技巧而技巧,它会在整个剧中起到多余的作用.就象一个人,他是想吃好的东西,但你屯屯都是大鱼大肉,也是很腻.

  三  目前川剧处在一个复新的初期,能让好多年青的川剧观众真正知道川剧,了解川剧,学川剧,爱川剧,老一辈的川剧艺术家把川剧的精华展现在他们面前,不要把它变成了"杂耍".

发表于 2008-2-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樵也未到现场看到此戏。但长歌悠悠上文反复看后,认为长歌悠悠:

    用心良苦,直率进言,言之有理,启人深思!

发表于 2008-2-2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59戏谈】《红梅记》改编本的硬伤

 

看了长歌悠悠的“《红梅记》之我见”,深表赞同。

对于此剧目在故事主题、人物、情节方面的改动,我不想谈。那是专业评论家的事。59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只能就23日演出版,简略说几句我的观后感。

舞台表演有时像比较传统的正剧,有时却像时下流行的滑稽小品。大剪刀,未免过于夸张;长板凳,更显莫明其妙;扯眼线,让人起鸡皮疙瘩;其它杂耍、特技,也毫不新鲜,何况有失误,有点儿逗人笑。总的感觉像是一场川剧绝活大杂烩。

文冬当替身,代跳高墙(台),武功好,倒是一绝,但,这还是裴生么?

王玉梅的领唱,李秋华的帮腔,各有千秋,但,凑在一起,这音乐听起来就有点别扭。此外,李慧娘唱的那两句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末用了扬琴腔,但感觉其从川剧高腔到四川扬琴的音乐转换不自然,接逗显得生硬。

另有一处,必须指出:第二场,李慧娘与裴生初遇时,究竟是在墙内,还是在墙外?既在红梅树下,似乎应是墙内,那么,裴生又是怎么跳进戒备森严的贾府大墙之内的?若说是在墙外,明明慧娘开初就已唱过逃不出高墙之类的悲怨。再者,若是墙外,慧娘此时何不就干脆求裴生带自己远走高飞,却硬要等到太夫人来扯眼线?大剪刀剪断情丝、二人分别之后,裴生究竟是留在墙内,还是隐身离去?他既有此来去自如的本事,到后来又怎么……让人看得个糊里糊涂,怎么也想不明不白。

59认为这是改编本的一处硬伤。

以上刍议,仅供参考。

080229

发表于 2008-2-2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整场演出,给人感觉比较深的是演员们的功力不错,值得赞赏,也看得到在舞台效果上的努力。

但是,就全剧整体效果而言,全局的控制不够到位,缺乏应有的高潮,而且剧情演绎略显单薄,也许由于大量使用特技和其他一些场面调度、控制的不足,导致剧情的发展节奏被屡屡打断,看不到流畅的衔接和绵延的韵味,个别地方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在舞台空间的把握上,也没有完全用够,用足,局部场景没有放开,略显局促。

锦江剧场的舞台不大,不该显得这么空旷。

不过,《红梅记》初次亮相,极具潜力,剧本优秀,演员阵容强大。

只是,尚需琢磨。

发表于 2008-3-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戏剧改革不是乱堆狂彻,而是从传统的精华中提出养份.

发表于 2008-3-1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发表于 2008-3-1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江阳渔樵在2008-2-29 21:31:00的发言:

    用心良苦,直率进言,言之有理,启人深思!

                     

[em11][em11][em11][em11]

发表于 2008-3-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见[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8-3-18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去看,看了楼上几位的评价觉得可惜了这出好戏!!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8-3-2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晚了

来给悠悠顶起

发表于 2008-3-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条理清晰,内容精辟且不失睿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能推陈出新,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期待再次打磨!

发表于 2008-3-3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演员们进一步苦练基本功,把《红梅记》打造成川剧的又一精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