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文原址: http://bbs.hsw.cn/viewthread.php?tid=1160595 伍皓:宣传部要和传言赛跑 伍皓:宣传部要和传言赛跑发表于 2009-11-27 14:26:52 类别: 杂谈中国
中国官员大都庸庸之辈,遵循着各自系统的潜规则行事,不会也不敢逾规。但总有那么一些另类,敢于为人之不敢为,言人之不敢言。掀起重庆打黑风暴的薄熙来算一个,倡导“揭盖子”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也算得一个。因为这些另类的存在,使得平庸的官场有了几分亮色。
我已经好几次议论过薄熙来,这次说说伍皓。其实这人以前和我是同行,曾服务过新华社。他今天的“出格”表现和这个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因为不少记者从政后、尤其是当上宣传干部后,真有点“媳妇熬成婆”的味道,管制新闻来变本加厉。
但伍皓显然不是这种人。他很明白言论自由对于社会的意义,他尤其重视网络的作用,声称“宣传部要和传言赛跑”。自去年以来,云南省委宣传部在几起公共事件上采取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应对手法,这其中有着伍皓的个人作用:在“躲猫猫”事件中组织有网民参与的调查委员会;在昆明“小学生卖淫案”中亲自披挂上阵,在凯迪社区上连续发帖数篇,分别就记者和警方的做法提出批评;同时,他还第一个提出设立“网络发言人”的建议。
这次在新近发生的昆明螺蛳湾批发市场群体事件中,伍皓又要求有关部分迅速向媒体通报情况。他坦露自己的心迹说: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我们始终采取捂的手段,民意实际上在不断地聚集,如果用捂的办法,公众情绪没有宣泄的一个通道,很可能当公众情绪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这已经被无数的公共突发群体性事件所证明,比如说瓮安事件,比如说湖北的石首事件,实际上都是有一些民意先是在网络上聚集,最后是在现实生活中爆发。
伍皓进一步说:通过近一年的这种实践,我们从捂盖子的思维向揭盖子的思维转变,我曾经打过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壶烧开的水,如果我们还始终捂着盖子,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壶底都烧穿;但是我们只要把盖子一揭开,可能沸腾的民意也就像这壶烧开的水,慢慢的就变成蒸汽,逐渐的消散了。在揭盖子的过程中,是有可能烫着一点手,但是不要紧,我们最终是让民意能够得到化解,能够得到疏导。
其实,伍皓所说的这些道理并不复杂,就像生活常识一样简单,且已被不少事件所验证。但奇怪的是,很多地方的宣传部门并不是如此行事,相反,他们依然遵循旧的一套,欺瞒、限制和打压勇于传播的媒体,并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无限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去和亿万匿名网民做斗争,设置过滤词、删贴、封网,甚至按IP地址网下抓人。
他们搞的一套也是在“和传言赛跑”,不过不像伍皓那样是以公开的手段,而是采取隐瞒的方式。因为网络的无远弗届,注定了他们即便疲于奔命也将失败的命运。
“捂盖子”也是管制的一种方式,但终究是不自信的表现。其实新闻不存在正负,皆是中性,反映社会变化。每个社会,因为利益的争夺,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是正常的现象。否认它、掩盖它,矛盾依然在那里,并不会凭空消失。相反因为捂盖子,使得矛盾不能见光,失去了解决的机会,给社会运转平添了阻力和隐患。
伍皓曾经在凯迪论坛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政治经验丰富的老领导一再劝诫我,不要在意网络上的东西,根本不必去理会,它伤不到你一根毫毛。他闹腾他的,你不理他,闹腾一会儿也就没劲儿了;你越想着要尊重他、回应他,越把他当回事,他越会疯狂地奔过来咬你。这就是网络,这就是网民。”
从中可见这些老旧人物的思维,他们无视时代的发展,过去“心中无民”,现在“心中无网”。“鸵鸟”式的自负一以贯之。只是他们扭转不了时代洪流,过去一道命令就可让新闻胎死腹中,现在则淫威用尽也休想让网络整体噤声。
可以想见,有这些老旧思维在,伍皓的处境就不会太顺利。他的同僚指责他“工作观念过于超前,会把云南引入舆论灾难”,鉴于他“在把握宣传方向、舆论导向方面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所以被建议“谈话提醒”。
从目前来看,云南并未因伍皓的这些出格做法而陷入“舆论灾难”。因此,伍皓也尚未遭遇大的麻烦。倡导“宣传部门要和传言赛跑”的伍皓,在仕途上也正和老旧派赛跑,看谁能跑得过谁,看谁能笑到最后。
毫无疑问,我希望伍皓能笑到最后,因为从某种象征意义上讲,他的胜利将是媒体自由的胜利,将是政府善治的胜利,将是和谐社会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