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武汉等地暴雨的积水与洪涝,到考验城市的良心,规划与建设的长远的正确性等启示
建议政府考核官员应从三大前提制定标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北京几天前的暴雨淹城,北京市政有关负责人指出,北京排水设施不完善,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排水管网很多都是解放前设计的,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较低。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排水量已远远超过管线的原有设计能力。总要找个借口,说是百年一遇,大大小小的领导与办事员的责任有可能没有啦。其实天灾考验了城市的良心,如果在职领导为何不能有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包括中长期计划,规划的长远性。
近些年,动不动就说六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总之,出了事而,就是天灾,一边推脱责任,其实走棋看三步,估计我们的领导整天忙于官场的应酬与勾心斗角更是吃喝玩乐。
回头一看,仿佛不是人祸,一些人有心无力;一些人站着茅坑不拉屎;一些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像我一样长着一张乌鸦嘴,只说不做,被穿着小鞋带着破高帽子,还到处惹是生非。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城市功能理应越来越强大。然而在事故和灾害面前,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原来我们引为自豪的现代都市竟是如此脆弱!
汶川地震了,有怨恨地震局的无能与漠视,一会儿说三千年一遇,一会儿说八百年一遇。。只因腐败工程,为了推脱责任。当官的短视?还是系统的腐败?
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每年由于森林过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占到该区域土壤流失总量的8-12%。
公路、铁路、矿山开采等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随处乱采乱挖,乱倒乱弃,破坏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回看三峡工程,曾经掌声一片,那是中国的政策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顽强的思维定势——中国的水力资源注定了要为经济增长服务,要开发出其经济价值。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在这种主流思维下,中国也注定了还要经历一轮水电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大破坏!2011年的长江中下游旱涝聚转,官方,才羞答答的首次承认了三峡对环境破坏。
目前威胁中国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环保目标本是刚性的约束。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按常识理解,计划好的目标实现,是个关乎“政绩”和“形象”的严肃事件与重大责任。环境作为一种资源,环境更是一种效益,称为环境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一统天下。所以合理的城市环境人口容量与规划,尤其是战略管理与规划势在必行。
近三十年,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是中国环境的严重破坏。从长远看来这个代价导致的生态效益的损失远超过经济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这个损失是不可弥补的,中国经济更是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原则。
以后,战略规划上,从首都到农村,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空了吹
成都的800万人口蓝图,必须首先考虑合理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再进行规划,
千万不要,一会儿城西再造一个城,城东再造一个城,城南再造一个城,城北一个新城。。市中心再造一个城中城--天府之国,二三环外一个立体城,,成都环境承载量可能是1200万,城市合理科学的环境容量或许800万。。。
千万吧别忘了:
北京几乎是中国核心规划之城,今天都发现一个60年一遇的小灾害就让全国人民看悲苦无奈交集的教训,让外国人看到笑话(不需要动用战争,在北京制造一个小小的水灾或其他环境灾害阴谋,就可绝对打,某些领导坐卧不安昼夜不宁,天子脚下百姓惶恐不安)
成都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哟,生态园林——————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谐的新型城市
,在50年后哦,无论一百年一遇,还是两百年一遇,我们都才能坦然面对,牛要吹,事敢做,才无愧于天地良心,才可让巴山蜀水源远流长,我们渴望花重锦官城的--淡定名利--“现代的典范性的生态山城”。自然就是美的,自然就是天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