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未来 作者:滕世杰 我没去过四川,可我知道,那里出土了三星堆文化,引发人们对古蜀王国的无限遐想。 我没去过四川,可我知道,诗仙李白从那里走出来,“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用不羁与浪漫征服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我没去过四川,可我知道,自李冰修都江堰后,四川成了天府之国,也是国家的屏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于此;抗日战争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因为他们都知道敌人无法攻入四川。 四川享有着如此光辉的历史,她从未真正屈服于苦难与压迫,然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1秒,大地失去了平日的沉稳,咆哮着将过剩的能量发泄在无辜的四川人民身上。一个月后,有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当时的惨状:
汶川一震八荒震,忍把天府变地府;
处处丘墟掩尸臭,市井村落无人迹; 昔年人声鼎沸处,一时寂寂无声息; 可怜繁华锦绣地,郁勃腾昂尽消失。(刘周 嬴嘉丽 於2008年6月12日) 我没有去过四川,可我依然从网络,从电视,从广播知道了上天加诸于四川的不公。恍如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多少生灵,多少同胞在尚未意识到灾难之前就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往者已矣,生者又将寄此身于何处? 没了房屋,没了亲人,一无所有,四川是否就此沉沦?不,绝不,四川人民不同意,全国人民也绝不同意。 只要人心聚集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正如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98年抗洪第一线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任何的困难都压不倒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四川的事就是全国的事,四川的救灾得到了全国一致的援助,四川的重建也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四川不是孤单的,中国也不是孤单的。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一支支国际救援队出奇快速地活跃在救灾的一线,人道主义与救死扶伤的精神搭起了一座真情的巴别塔;一批批救灾物资及时地从四面八方被运到了灾区群众那里,从而使更多人获得了拯救。一个个奇迹不断被创造,100小时,120小时,140小时,在救援人员不懈努力的同时,那些顽强的生命令我们感到敬畏与欣喜。 我们无法忘记在国难日的举国默哀,它必将深深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英雄们,以及在前线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无愧于中华儿女这一骄傲的名称。 当救援人员将一个个幸存者托在手中时,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些幸存者日后必将是重建四川的主力,他们比常人更加懂得生命与家园的可贵。 让我们也把双手高高的擎起,去托起四川璀璨的文明,让这片富饶的土地重现生机; 让我们把双手高高的擎起,去托起国家民族复兴的重任,让中国人的自豪在长江黄河中奔腾不息,让中国人的喜悦穿越海洋,直达世界的边际; 让我们把双手高高地擎起,去托起——那无限的未来。 作者姓名:滕世杰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 邮编:200241
邮箱:tsjcxy@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