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基层,多难兴邦
——专访四川省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党支部书记曾琦这里,有古老的阳平观,千年道教的香烟由此飘向九州;这里,也有焕然一新的寿阳泉,彰显着13户原址重建灾民的创新和勇气,也镌刻下了温家宝、李长春、李春城等各级领导人的足迹。这里的一切,都离不开那锐利的眼神和黝黑有力的双手,离不开曾琦书记和阳坪村百姓同甘共苦的汗水和泪水!
(一)“中国人可能不会同甘,但会共苦”
在震前村委会旧址(现已改建为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一间放映室坐定,曾书记了解了我的来意,长叹了一口气,陷入了沉思。时间又回到了四年前山崩地裂的瞬间,曾琦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天夜里十一二点才走进了村里的临时过渡安置点,之前的分分秒秒都凝聚为飞沙走石间的生命的救援。凌晨一点,在昔日旅游胜地——海窝子,曾琦第一次留下了泪水,不单是因为满目疮痍的景象,更是有感于一位出租车师傅驱车四十余公里从市区送来了药品,交给灾民就悄然开车离去。“那是物资缺乏,(他却)不收分文,这就是人性的善良!”
除物质上的困难,曾琦还讲述了稳定民心的紧迫。当有村民听信“龙门山塌方”的谣言涌向山下时,曾琦在人流中号召村干部“全部留在村里,继续工作”;当曾琦用自己的摩托搬运救灾大米时,却有村民公开指责他挪用公粮中饱私囊,“真把我眼泪都要气出来了”。曾琦感叹,那些日子,“村干部就是一面旗”,不仅兼政策的执行者、救援领头人和筹资主力于一身,更要在奉献的同时,能够谦忍、坚持!
(二)“无言的眼神就是对党员的评价”
寿阳泉安置点是地震赐予阳坪村的财富。譬如刘家怀大爷家宽敞的庭院俨然成了农家乐,宽大的“福”字墙前几位大妈晒着太阳,大爷的媳妇儿——黄阿姨、贾阿姨正在挑拣刚剥下的包谷粒。而刘大爷照料好院里的花卉,已到山上去放养蜜蜂了。“小伙子,你想不到这里刚开始建的艰辛”,曾琦拍了拍我的肩膀。事先确定的13户原址重建,在临近施工时还有人户变卦,不理解、不信任弥漫在百姓心头,“这时,就需要你把上面的政策给群众翻译成大白话”,资金如何拨付也得耐心解释。遇到砂石商贩借机涨价,曾琦劝说村民使用自产材料,用群众的力量粉碎了其发国难财的图谋。曾琦始终认为,百姓相信党的政策是好的,这考验的其实是“做”的智慧。
一个月后的某日,曾琦的手机突然再次响起。当这位灾后日均接听电话上百次、对手机铃声近乎恐惧的村干部打开机盖,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陌生的手机号,辉映着朴素的6个字:“书记,您辛苦了!”寥寥数语,勾起了曾琦对几十天战斗无尽的回忆,也让他看到了百姓怀抱中明日的曙光,“工作更带劲儿了!”
(三)“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尝试”
身为70后的曾琦,在谈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模式时,不由得想起自己幼时那场举国灾难。曾琦感叹,四川地震灾区所获支持和取得成效,相比那时的唐山不可同日而语。灾区居民有选择重建方式的自主权,有双重资金补贴的享有权,确实重建大军的主体,“如今的新居凝聚着每一位普通群众的意志和力量”。今年开始,随着社区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阳坪村“乡村旅游,田园生活”的新规划也提上了日程,譬如让上级领导做客灾区寻常百姓家,是群众心声真正得到传递。
曾琦还特意指出了大学生村官在灾后重建中的巨大作用。“二十多岁的两个小伙儿,一叫就跟在后面,去预制板下救人的时候一直在旁边帮手。”不记后果,不图名利!“当今大学生就业思路要更开阔,农村就好比中国的半个社会,会有大发展的,也会敞开胸怀欢迎这些有志向的年轻人。”曾琦说罢,目光转向窗外,射向远处龙门山峦的云端。
受访人寄语:
重建是艰辛的历程,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相信灾区明天会更美好。
大学生任村官,体验社会底层,增加人生经历,也许会柳暗花明。
曾琦 阳平村
2011年8月8日
访谈札记: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站着写作,会给人以灵感。”当我站在窗前将与曾琦两小时一刻的访谈录音整理成稿时,不觉已眼含热泪……谈话中,我听到最多的就是“老百姓”三个字。是阳坪全村百姓在济南军区某部队救灾换防时自发送别近十里,让曾琦涕零;是一名普通妇女只身躺在彭州急救中心的大厅,令曾琦脱下自己的外衣给她垫上;也是村民抢米、换房等闹剧让曾琦寒心……“这几年的事情说不完”,是啊,谈话中诸如此类的细节真的太多,感动中透射着他对“与天斗其乐无穷”一语的辩证分析,对救灾机制公平度的考究和对中国农民劣根性的反思。“抗震救灾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也深化了我对当今社会的一些认识”,在他掷地有声的话语间我惊讶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的思考竟如此深邃——或许正如他所讲:“人的良知,应当高于作为一名干部的责任。”生之值也,不在兹乎?
(注:本文图片请见附件)